
文儒坊是三坊中的第二坊,他的历史可追溯到宋朝。旧时其名为山阴巷,因为原来这里是一条穿过小山的林荫道,由于民居在这里建起,小山被围入了风火墙,成了别人后花园中的景色。而后又称其为“儒林巷”,只是到后来由于宋代祭酒郑穆在此居住,改名为了如今的“文儒坊”。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说的大概便是在这坊里居住的人了吧。这条坊由于文儒辈出而闻名,而在此居住的人大多都是读书人。除了宋代的祭酒郑穆外,这里还居住过九门提督、台湾总兵甘国宝,抗倭名将张经以及陈承裘一家。虽说文儒坊的名字是宋代时候便定了下来,但到底是坊引来了人还是人改变了坊这便说不清了。
来到文儒坊不能不去看一看的便是陈承裘故居,陈承裘故居位于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南侧45、47号,是一座花园式的宅院,建于清初,同治年间为陈承裘之父陈景亮所购,并加修葺扩充。
陈承裘故居是一座传统的风火墙式民居,坐南朝北,建筑面积约1100平方米。由并列的两座院落组成,主座除门头厅外,有二进院落,每进皆为四柱三开间的堂屋,厅堂两侧为厢房,天井两侧为披榭。厢房的门窗隔扇皆用楠木制作,刻制鼎、瓶、盆、壶或花、鸟、鱼、虫,造型别致,形象逼真。
主座东侧为花厅,是陈家的园林,名为“梅舫”,面积约300平方米。园西隅有木构书屋3楹,共36平方米,明窗、地板,单披水,风格朴实。有小楼一座,名“天香楼”,傍假山而建,面积约20平方米,小巧精致。以假山凿成踏步上楼,楼沿木栏杆设美人靠,檐作小翘角,悬2吊柱。
文儒坊里的陈家大院,流传下了属于他的传奇故事:陈承裘是螺洲陈若霖之孙,咸丰元年(1851年)进士,其父云南布政使陈景亮以足疾乞归后,他也乞假侍奉父亲,不再为官。督课子弟甚严,陈承裘一共有七个儿子,除早幺的第五子以外,其余六子皆金榜题名,一家出了三进士、三举人,创造出了六子科甲的传奇,其中长子陈宝琛为末代帝师。随后,陈氏家族凯歌高奏,如同三坊七巷的发展一般,在清光绪年间达到了顶峰,如今文儒坊内的陈家大院一部分得以保留,便是这一部分也无不彰显着大家的书香气息。
熟悉闽都文化的人都知道,在清朝,福州有个名门望族——螺洲陈氏。代表人物就是帝师陈宝琛。自明嘉靖十七年至清光绪二十四年的360年间,“螺洲陈氏”中的进士有21人之多,是福州地区首屈一指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