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朝时就有民谣“港头蛏、嘉儒蛤、海口桥、瑞云塔”。早在公元前五千年,福州先民就已采拾和食用蛤类,清《海错百一录》载:”蛤出咸淡水,壳白,以花纹变幻不同,故名花蛤,福清产者略大而壳厚。“福清花蛤在唐代时为贡品。
嘉儒村现位于福清龙高半岛,三山镇西北部,地域总面积2平方公里,嘉儒村所产的花蛤因具有健壮、色泽透明、活力好,蛤粒大而饱满、大小均匀,蛤壳略厚、壳表光洁、花纹清晰,贝体肥满,其肉质脆嫩,肉味鲜美等特点而享誉海内外。
作为生活在沿海城市的福清人,花蛤是一年四季最常见而且平价的海鲜。福清人的生活已离不开花蛤,甚至有句老话叫“人头花蛤面”,意思是说人的面容和花蛤表面的花纹一样,没有完全相同的。《本草纲目》亦记载:花蛤有新陈之异,可入药。能“治疮、疖肿毒,消积块,解酒毒”。用花蛤作食料,是忍不住舔壳的经典海鲜菜。
福清,地处淡水和海水交汇的地带,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海洋从不掩饰自己的养育之德,海底丰富的泥沙和养分赐予了福清海鲜上乘的品质,花蛤就是福清最具名气的海鲜之一。世代生长在福清的渔民,用勤劳和幽默描绘着生活的模样,无论遇到惊涛骇浪、艰难险阻,依旧勇往直前。目前福清已成为全国花蛤苗最重要的培养基地。
嘉儒花蛤是福清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口福之选,为了保证花蛤的质量,花蛤一般养殖在水温十几二十摄氏度的海域,采收则完全靠人工。天然的海水滋养着肥美的花蛤,让味蕾和海洋气息得到连接,大海的“鲜”无孔不入的渗透到身体的每个角落,填补着每一个辘辘饥肠。
关于食物的记忆总是绵长的,福清人民总是步履不停、秩序井然的奔走在生活的浪潮中。最后,用一份朴素的“福清味道”弥补人间琐事。食物蒸腾的水汽氤氲出一份对美食的眷恋。每一道菜都是家的温度,每一碗“福清味道” 都是香甜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