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兵荒马乱的民国时代,社会动荡不安,那时各地军阀林立,盗匪横行,天灾人祸频发,平民百姓苦不堪言。
民国7年,永泰县境内匪气猖獗,梧桐地区首创乡团,林格昌任永泰中区保卫团团长总嗣。民国11年前后,县内有大小十几股土匪帮,匪众数百人,各霸一方,鱼肉乡民。民国12年,仙游、德化两县土匪入境掳人勒索钱财,又有广东许智崇大军过境抓壮丁派饷,区内人民四散奔逃。
埔埕村落地处大樟溪中段平原,无险要地势可据守,加之历来富庶繁华,故常招兵匪前来“光顾”。从民国8年开始,部分经济较为殷实的家庭在厝边建铳楼,并购置步枪、土铳抵御土匪袭扰。铳楼为四方形的碉堡式土楼,外墙稳固,大门厚实,三楼设瞭望的走廊,墙身预留若干用竹筒安置的洞眼,可用枪铳防止敌人靠近。
平日里,主人都将钱财、粮油及贵重物品存放于楼内。每到夜晚,老人小孩多住宿在楼内,若获匪讯或抓壮丁,青壮年男女迅速躲进铳楼避难。后来随着社会形势的缓和,铳楼兼顾了居住、经营功能,主体三层土木结构,黑瓦屋面。部分铳楼配上内院式裙房,这样的演变就类似现代的别墅洋房了。到解放前夕,在不到一平方公里的村落里有20座铳楼如雨后春笋般耸立。
埔埕铳楼兼具防御和居家的功能,有的体量较大,如梅林小筑、开佩基铳楼,底层有8间房,其他底层多为4-6间。有文化的人都给自家铳楼起了优雅的名字,有寄托人生情怀的,如梅鹤别墅、梅林小筑、养晦山馆;有寓意迎祥的,如泰兴居、景福庐、东升庄、朝阳庄、懋昌福。
民国8年,埔埕下新厅厝林善波、善盖、善居三兄弟合建“梅林小筑”铳楼,楼名取意埔埕梅山林氏的家世渊源,是埔埕最早构建的一座铳楼。三层土木结构,四坡黑瓦覆顶。建筑进深18米,面宽13米,高12.5米。每层设置8间房,如此规模宏大的铳楼为全县少有。
底层入口由水磨石装饰牌匾及门框,正门楹联由保长林振泉题写:“卜筑傍龙津晶莹友爱,择居依鹫岭宁静自娱”。后门楹联:“人闲饶雅趣,地僻少交游”。三楼内通廊西面设小厅,外廊可观远山及大樟溪奔流等万千气象。东面大门楹联引自晚清重臣张之洞名句:“取静于山寄情于水,虚怀若竹清气若兰”。梅林小筑型制外观古朴厚重,经历百年风雨洗礼,斑驳陆离,极具历史沧桑感。
环庚铳楼
林至环,生于清咸丰5年,外号“环庚”,靠经营“埔埕李咸”白手起家,在省城南台上杭潭尾街开店。晚年独建一座八扇大厝——长尾埕下厝。膝下有五子,老二善桐继承了父亲营商的本领并发扬光大,开设“荣升记”商号,产品远销日本、香港、东南亚等地。
父子二人皆乐善好施、怜贫济困,对家乡来的人更是热情关照,安排在自家会馆留宿,赠送盘缠,甚至给予安家救助。
当时环庚家族在省城生意兴旺发达,于是成了地方匪徒垂涎的目标。1925年,赤锡乡念后一帮土匪将家中老大善炉及四个子侄绑架,带至深山岩洞关押,借此勒索钱财。所幸善炉练有武功,趁机跃上一棵大树得以逃脱。家族不得不花重金聘请县保安队剿匪,救回被绑走近两个月的孩子们。后来,家族又遭到梧桐土匪鄢洛团伙的勒索,每年被迫交大洋320圆。
1932年,为保家人安宁,环庚家族由老二善桐出大头,老三善昌任主理,共同建造铳楼。铳楼外形呈正方形碉堡状,土木结构三层,单层面积66平方米,三楼单面外廊上可瞭望正厝全景。三层外墙身四周设众多铳眼,预埋直径10公分毛竹筒在土墙内,对着关键防御的部位,楼内配备一支火枪、两支土铳,并存有两百颗鹅卵石当做武器,有效震慑前来袭扰的土匪。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环庚”家族至今繁衍二百余人,可谓人才辈出。有一位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一位省闽剧非遗传承人、两位博士、四位硕士研究生、十多位人民教师从这里出生,其中北大教授、博导林宙辰是当今国际著名的人工智能专家。2017年夏天,由林在达牵头,各房共筹集近十万元维修资金,对古厝及铳楼内外进行整体修缮。
钟官庐
林至钟,字官常,生于清光绪16年。
由于父亲抽鸦片成瘾致家道清贫,生计所迫,他12岁就被送到闽江上游一带当船工营生。当时福州作为闽江流域物质集散中心,有大量的木材、土特产从闽江腹地运出来,逆流运回自国内外港口运送来的生活物资。
八百里闽江,上游水势湍急,暗礁无数,有三十五处险滩。放木排是一项艺高胆大的高危职业,林至钟在险滩恶浪间搏出一身船工本领,同时练就了生意场上的精明干练。他在浦城、建瓯等地收购大批旧船,整饰一新后开至福州洪塘、台江一带交易,获利颇丰。
光绪32年,林至钟前妻郭氏在生下儿子林善禹的两年后,不幸在民国第一轮鼠疫中亡故。后继娶叶氏。随着商船贸易生意规模的不断壮大,家境日渐殷实,在乡里购买下很多田产,并在长尾埕起盖了一座六扇正座大厝。
尽管林至钟在生意场上精明有加,但从小没上过学,大字不识几个,在订立商务文书、收支支票往来的过程中屡屡吃亏。为改变家族文化基因,他对儿子的学业寄予厚望,并严加要求。有一次因为儿子逃学,将其赶出家门,让儿子在自家菜地里过了两夜。此子后来不负所望,考上美国教会创办的贵族精英学校——福州私立格致高级中学。尽管该校的学杂费比一般私立学校贵出许多,父亲还是倾囊助子完成学业。
林善禹,字开甸,篆畇。自格致书院毕业后,他到泉州军校进修学习,此后返乡,历时三年参加公务员考试,后担任梧桐镇区长、赤锡乡乡长等职务。民国21年,国民政府在草堂寺创办埔埕铁券小学,林畇出任校长。当时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战乱频繁,政府强虏壮丁,匪盗猖獗。民国24年年初,林至钟父子决定起盖铳楼,刚完成青石墙基身,遇上爆发民国第二轮鼠疫(俗称膊霍),工程被迫停工。自4月至10月,鼠疫夺去埔埕乡共计140多人的生命。临近疫情结束时,林至钟在施针救人过程中不幸感染身故。林畇在悲痛之余,将铳楼建盖告竣,并在大门以青石板饰门楣,中錾字“鍾官廬”且施以墨,两边錾小字:
敝庐始建钟官公,余继而成之。钟、官,先严名与字也。先严自幼贫寒一生,克勤克俭,丝毫不苟。晚年以生平所蓄建筑此庐,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余因以“钟官”名其庐,盖所以取纪念也夫者。
龙津庐
龙津庐为方形土墙维护木结构,底层六间对称布局,占地面积139平方米,高11.8米,四坡黑瓦屋面。土墙周身留有17个铳眼,可防御观察四周状况。
墙基以溪卵石加工成菱形砌筑,高1.2米。双扇硬木大门宽1.22米,高2.43米,门板厚8.5公分,由整棵苦槠树干制成。苦槠本地音“柯梨”,为锥属乔木,材质细密坚韧,具备良好的防砸、防火性能。两片门板料据说是取自五十多里外的叶洋、丁山头深山老林,加上其他木料,一共请了三十多人抬运到埔埕。
美国传教士伊芳庭于1901年受美国基督教波士顿公理会指派来华,长期在永泰传教、办学、行医。民国5年,伊芳廷在埔埕草堂寺创办了“文波学塾”。民国13年,设立“埔埕私立振文小学”。
林善墙的长孙林致礎把这位为永泰近现代教育事业发展繁荣奠定坚实基础的慈善家、教育家请来参与了自家铳楼的设计建造,这就使得龙津庐内部具有了西洋装饰风格,也就让龙津庐在埔埕铳楼群中独树一帜。
铳楼的拱形门洞饰以水磨石门框,牌匾“龙津庐”及门联由时任县长谢开敏题写。联曰: “买邻师季雅宅安铁券,避市异晏婴里卜龙津”,此联中的“龙津里”,是旧埔埕所在辖地;“铁券山”,是埔埕村南面一座山峰,其“铁券”之名与埔埕李姓渊源有关,所以也是当地文化地标之一。联中引南朝太守季雅在赣县斥资千万择善邻与齐国宰相晏婴近街市而居的典故,昭示了主人为人处世之道。
直跑楼梯自底层通廊中段起步,将军柱置粗壮方木,上部呈笔尖造型,意在激励后人厚积勤学、博取功名。二楼通廊北面双跑梯至三楼,将军柱和大立柱的柱头花雕塑福桔、寿桃,寄托氏族福庆吉祥、家人健康长寿之美好愿景。实木扶手、踢脚造型古朴,欧式手法处理,与柱花中西合璧,恰到好处。至三楼通阳台正门出,远眺自戴云山深处奔流而来的大樟溪,转身门两侧联句“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这取自杜甫《望岳》的名句,正契合彼时登楼所见云山溪淼的景色。题字者为福建省赈灾会主席陈培锟。年岁已久,白灰墙上多字褪色,有脱落痕迹。
龙津里钟灵毓秀,世代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新埕厝人丁兴旺,八十年代“龙津庐”住满三房后人,有道是:读书声琅穿扉户,题诗墨香盈满庐。
余荫堂之养晦山馆
民国年间,埔埕乡绅构筑了20座铳楼,这些铳楼既抵御匪患、躲避拉壮丁,有的甚至成为寄情养志的精神堡垒。
余荫堂,原名景安厝,由梅山林氏27世创盖于明成化年间,嘉靖末年毁于兵火后重建。清光绪年间由40世族人翻盖。正座六土木结构,连过雨楼(店铺),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41世善润(号鑑清)毕业于福建大学(法政专门学校),是埔埕乡第一位大学生及留学生。
余荫堂主人在后座建铳楼,取名“养晦山馆”,名出《诗经·周颂》:“遵养时晦”,效仿周武王循势退守养志,等待时机复出。
铳楼型制为碉堡式土楼,外观细节精致,时代气息浓郁,是埔埕民国时期铳楼的典型代表。一、二墙身细长斗窗,三楼外廊下墙身设计有铳眼,是为抵御入侵,厚重的大门可防烧砸。门楣古朴典雅,门联及楼匾以水磨石装饰。门联上联彰表家世渊源,下联描摹埔埕山川地理。
山馆主人及家族后人以“养晦”为智慧,家族有儒雅内敛不事张扬的处事风格,这使得其家族历经了时代风雨而能昌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