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水口镇——因江而生的一座城镇

水口镇——因江而生的一座城镇

广告位

水口,因江得名,倚水而兴,地处古田溪与闽江中游汇合处,与闽清县、尤溪县、延平区交界,近邻福州市,原为闽江水道重要枢纽,古称囦关。“囦”字由水、口两字合成。囦,即“渊”,水深鱼聚之处。临渊结网,其乐融融;水喻财旺,鱼兆富足。

得益于这一江的好水,古时的水口人潮如织,千帆云集。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 ,古田置县时,首任县令刘疆委派他的弟弟刘崇圣治理水口,刘崇圣也被尊为“水口侯”,因政绩显著,后人曾建庙祭祀他。北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年)设“巡检司”,宋朝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古田县衙曾迁至水口;元朝设“都”制时,水口为古田一都;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水口设递运所;清朝道光22年(1842年)设分县八年;清朝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水口设邮政局,这也是古田的第一个邮政局。这些辉煌都源于当年内陆水运的优势地位,而水口恰恰就位于闽江—这条“水上古驿道”的中游位置,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古代货物运输,主要是靠陆路和水路运输,陆路运输就是要靠人挑肩扛,跋山涉水,这样(陆路)运输量小速度慢。而水路运输有两种,一种是海运,一种是江河运输。我们内陆主要是靠江河运输,我们古田的水口,是闽江边上的重要的一个口,南下可连接到福州的马尾,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出口相连,水口就是水路运输重要的节点,如果把古代的水路运输比作高速路的话,水口就是高速路的收费站、休息站、补给站。”

依靠古田及周边地区的农产品交易集散地位,水口的集镇规模逐渐形成。集镇凭借水势地貌而建,一幢幢 土木结构的房屋,里侧依山而建,外侧的则类似“吊脚楼”。随着历史的发展变迁,水口集镇演变为七境八铺,其中的商贸长街长达2公里,十分繁华。

1986年5月因水口水电站建设而成立库区新镇,由原莪洋分镇,命名为水口镇。经历过古田溪水电站,水口水电站、外福铁路,316国道、202省道的三次搬迁建设,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乡镇。历史上人才辈出,商贾云集,古时骚人墨客,官贾仕子途经水口必登临观景,吟诗作赋,以抒情怀。南宋朱熹,为躲避“庆元党禁”的政治风波,在古田籍得意门人林用中等人的邀请和护送下,前往闽东避难,他到达古田的第一站便夜泊水口。险过境迁,朱熹触景生情,写下了一首《水口行舟》的诗作:“昨夜行舟雨一蓑,满江风浪意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朱熹作《水口行舟》这首诗的前一天晚上,遭遇了一场雨,第二天(雨停了)打开舟篷一看,闽江两岸的水口风景,分外迷人,青山依旧。朱熹写这首诗表达了不惧朝堂上政治风浪,对自己的理学充满希望。

闽江与水口对于古田人来说,有着千年情结,万般相思。相传,古田人用36个村换来一个水口,就是为了打通与福州的通道,找到一个向外的出口。千百年来,勤劳而聪慧的古田人就是通过水口下福州。而水口就成为了重要的中转站,古代古田人利用“大木排”带货,而到了近代,可以乘坐各类”汽船”沿江而下。

千百年来闽江与水口对于古田的发展可是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人文习俗。闽江是福建的母亲河,全长562千米流域足足占全省面积的一半,闽江古田段只有33千米。但是古田水口却是一个重要的分节点。水口以上的闽江江水跌宕起伏,而水口以下的闽江江面宽阔,很适合行舟。而古田正是得益于闽江的江水平稳,千百年来,大量的大米、红曲、茶叶可以顺流而下。这为历代古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民国28年4月,“福建省银行”曾经就在水口镇的茶关街设立“汇兑所”。可以想像当年闽江沿岸经贸的繁荣,集镇的繁华。在福州台江有一座建于1915年的“古田会馆”,至今还保存完好。近期还进行了重修,那是当年由古田米帮牵头,红粬帮、茶帮、柴帮等捐建的,整个工程历时十年。如果你到过古田会馆,从它的规模与功能就可体会当时古田与福州经济来往的频繁。而这一切均与水口和闽江有关。

正是有了闽江的联接古田与福州才有了各种互动,正是有了水口的窗口古田与福州才有了千百年来的亲密接触,这些互动与密接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文化与习俗。作为一个古田人,你是不是感觉走在福州你没有方言障碍?你是不是发现,吃在福州你没有水土不服?

历史上的古田,因水口而繁荣,未来的水口不会因为暂时的“失宠”而失色。随着闽江的通航,京台高速复线的规划,包容而自强的水口人必将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高速公路。依旧是古田的骄子还将成为福州与闽东北的宠儿。千年水口情,勿忘闽江恩。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