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榻夜移听雨坐,纸窗晴启对云眠。”听雨,品茗,触景生情,有佳句从茶香中飘出,联出元代石屋禅师《山中吟》,被雕刻在漈头村南洋路4号老厝下廊左右厢房的窗户槅扇上。草榻虽陋,恰可静坐听雨;纸窗虽简,犹适对云而眠。这是一户多么有情调的乡野人家啊!
南洋路4号老厝,面溪依山而筑,座南朝北,位于古巷中的丁字路口,光线特别充足,砖砌大门,门上八卦砖雕位居中间,福禄寿禧篆刻分列两边,祥云名花配饰点缀;木瓦门头,木雕精致;青石门槛,搭配左右门当,用高浮雕手法雕刻“双狮戏球”“琴棋剑钱”等寓意吉祥、文圃、镇邪、财富的图案。
老厝建造于清同治年间,主人姓张,名灼林,字禄财,附贡生,生前创办颇有影响力的兴华茶行和公利茶行。“四壁书声人静后,一簾花影月明初。”位于老厝下廊窗户槅扇上的另一幅对联成了主人家的身份证,夜深人静书声四起,挑灯夜诵花月伴读,一幅读书人家的画卷铺展开来。
驻足门前,可窥见主人家殷实的财富,可闻得淡淡的书香。遗憾的是,亦有霉腐味夹杂其中。定睛一下,大门紧锁,门板上已布满发白的霉菌,从门缝中窥视,噫,四扇双层抬梁式结构,三明间两走廊,宽敞气派,但厝内却杂乱,蛛网密布,厅堂因屋顶漏水而积水,那些长得生机勃勃爬向厅堂、墙壁的青苔增添了老厝的颓废荒凉。
再次走进老厝,霉味已散,青苔也已退回天井,厝内干干净净,换来的是木质特有的清香。厅堂正檐上,悬挂着两块彰显主人家身份的文魁匾,“父子贡生”足以让子孙后代引以为傲,一块是福建学政秦绶章为附贡生张灼林所立,另一块是兵部尚书许应骏和秦绶章为灼林之子副举人张运泰所立。厝内“张良纳履”“高山流水”“多子多福”等题材的木雕花板,以及窗花、板联等反映主人家地位、雅趣、愿望为题材的木雕皆被清洁得一尘不染。
厅堂及大小房间内摆满古人农耕用具、文房四宝、家具用具、休闲娱乐器物等五花八门的(古)文物。显然,老厝已经修复,且经过精心的打理,与两年前的荒凉景象大相径庭。
读,让主人家考取功名,父子贡生,优则出仕;茶,又让主人家底殷实,一颗慈善的心有一艘可承载的船。张氏父子以茶发家,捐资行善为人称道。江南十五险桥之一的清宴桥,别称暗桥,即为张运泰带头捐资倡建,并亲任造桥总理董事。此外,还捐资在村南陈满坪建造义冢安抚孤魂等善事。
老张自费修复这一片古民居12座、安装监控、添置展架等一番折腾下来,积蓄花光,能借的款借光,能贷的款贷光,家里经济经这“三光”清扫后,负责累累,影响一家人的正常生活,家人亲友都劝他停办,但老张用行动证明创办耕读文化大观园对保护文物复兴村庄潜在的意义,亲友与家人无不敬服。
茶香远去,书声已息,眼看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厝就要老去、倒下。所幸,三万多件(古)文物的入住又重新点燃老厝的生命。丁酉金秋,老张的耕读文化大观园被福建省文物局批准设立省级民营博物馆,全称为福建省屏南耕读文化博物馆,为闽东首家省级民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