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话》
已经有好多年没来「勺园一号」了。
记得那时,在一家叫「AB」的鸡尾酒吧里,我喝下人生的第一杯玛格丽特。酒液泛着青柠的清香,苦涩而微甜。那一刻,陪在身边的朋友们笑声朗朗,如今却早已各自天涯。
沿着白马河一路向南,午后的阳光被蓊郁的榕树筛过,光影在地面上跳跃闪烁。这里,曾是福州最文艺的一条街。夜幕降临,河面泛起灯光的涟漪,空气潮润,混合着植物的清香与河水的微腥。过了勺园桥,一列带着锈迹的旧墙后,「勺园一号」安静地伫立着。
这名字起得真好——像是从文化的汪洋中,小心舀起的一瓢浓汤。它不大,却有着城市记忆的密度。几排旧厂房,红砖斑驳,铁艺爬满藤蔓。时间在这里生了锈,也留下了温度。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这里曾是福州第一家具厂,生产着无数新人婚房里的必备家具,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与憧憬。厂房闲置后,2010年,「勺园一号」诞生了——旧工业区被重新唤醒,砖墙与钢架之间注入了“创意、文化、艺术”的灵魂。那年五月,它正式开园,成了福州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园。
起初,园区并不热闹。商户们摸索着方向,试图在旧厂房的回声里找寻新的生机。直到2014年,创意设计、广告传媒、文化工作室渐次汇聚,艺术气息开始弥漫。到了2016年前后,「勺园」最辉煌的时光来临了——咖啡香、吉他声、霓虹灯、午夜的讨论与白日的慵懒交织成一幅画。那时的白马河,不只是河,它流淌着诗句与音符。
画家、诗人、摇滚青年与戏剧爱好者聚在这里,在逼仄的空间里燃烧灵感。空气中弥漫着松节油与新裁纸张的气味,他们的眼睛里闪着光,那是对精神自由的渴望。那时的「勺园一号」,是福州文化的心脏,是文艺青年们不必言说的暗号,是漂泊灵魂的栖息地。
然而,时代的潮水总在流动。
不知从何时起,「烟台山」火了。那片老洋楼、老街巷,经过精心包装,成了新的文化地标。人流如织,灯火璀璨,照片永远光鲜。它代表着一种更易被消费的“文化”,一种被标准化的热闹。
而「勺园一号」,渐渐退场。那些曾在此讨论理想的人,如今或许已步入中年,散落在城市的另一端。
新一代的青年,更热衷于去往“更新、更红”的地方。勺园像个功成身退的老者,静静坐在河畔,看着后浪翻涌。
可落寞,并不意味着消亡。正是在这份静默中,「勺园一号」反而显得更真实。它的文艺气息不再张扬,而是沉淀成一股内敛的温润,渗入砖缝与树影之间。它不喧哗,却自有声。
周末的午后,几家独立小店缓缓开门,空气里飘着手冲咖啡的豆香。台球室橱窗里摆着机车,店主们神情平静,偶尔与熟客轻声交谈。这里没有人群的拥挤,也没有社交媒体的闪光灯,只有一种「去功利化」的安然——一种让时间慢下来的生活。
木心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如今的「勺园一号」,正有这种“慢”的质地。它在高速运转的都市中,像一处罕见的喘息地。这里的文化,不急于被包装或售卖,而是以一种笨拙而真诚的方式存在着。
夜幕再一次落下,白马河两岸灯火摇曳,光被水波揉碎,又重组,像一场不真切的梦。几盏暖黄的灯透出窗棂,像几只不愿合上的温柔的眼睛。
「勺园一号」或许不再是舞台中央,但它成了一种背景,一种底色,一种精神上的乡愁。对曾在此挥洒青春的人来说,它是记忆的锚点;对偶然闯入的后来者而言,它是一种提醒:在所有的潮流之外,总有一些地方,需要以缓慢的方式被感受,被珍惜。
文化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声量,更在于静默中的深度。白马河依旧流淌,城市的艺文中心或许会更迭,但「勺园一号」所代表的那份对精神生活的敬意——那种在商业浪潮中依然保有温度与纯粹的坚持——本身就是一首无声的诗。
它不再是最亮的星,却化作了滋养土壤的余烬。而这,或许正是它穿越喧哗之后,找到的最好的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