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的福清“十年九旱”,广大民众对缺水后果有着切肤之痛,对水患根治有着现实梦想,因此对水利建设更是十分重视。或许正是这样,像施千祥、林则徐这些从福清这块土地上走出的历代官员,他们在从政、治水的道路上,把福清天宝陂的治水智慧,自然而然地推广到了其国内任职的地区,造福了当地百姓。
天宝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龙江街道观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重修,改称“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铜汁固其基,又改称“元符陂”。
“都江堰铁牛记碑”记载: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7)夏,都江堰遭受了百年不遇的大洪灾,堰毁堤决,“金堂、简、资、内江一带水势弥漫,驾山旧痕几十余丈,浸淫四五日始渐以落。江两岸田地冲决,见在民居漂洗靡遗寸椽,盖百年来所未见之灾也。都江堰灌区灾情惨重,民不聊生。
施千祥(明代) 福清龙田人,明代嘉靖十四年进士。嘉靖二十九年(1550),施千祥担任四川按察司佥事期间,分管四川省水利。明朝的按察使司设佥事,作为辅佐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和分管提学、驿传、水利等事务的官员,品级为正五品。
早在赴任前,施千祥就听闻都江堰灌区水患不断,于是昼夜筹谋,心中焦急万分。夫人见他日日沉思,郁郁寡欢,愁容不去,劝道:“大丈夫志在报国、为民,水患有什么了不起?夫君只须尽力而为,报国、为民,问心无愧即可!”
相传牛是一种吉祥动物,善能镇压洪龙,消除水患。当年李冰修好都江堰之后,曾沿江沿渠埋置过5头石牛。正是这种传统风俗,才使施千祥决定铸造铁牛。于是,施千祥仿效元代吉当普的铸铁龟“以铁治堰”之法,拟铸铁牛2头于堰首。
蜀王朱佑槟知道后十分赞赏,并支付银百两、铁万斤。各受益灌区百姓纷纷响应,捐物投工,鼎力相助。为了铸造铁牛,施千祥废寝忘食,四方搜寻,很快筹集了废旧铁器7万余斤,木炭13万斤,竹木柴草不计其数,召集铁匠、铸工120多名,民工、炉夫1200多名,所集财物折合钱银721两。
为了早日将铁牛鱼嘴铸造成功,施千祥、王来聘、刘守德等官员亲临现场指挥,昼夜施工。施千祥甚至将一名双手打起血泡的民工换下来,自己动手拉起风箱。千余名工匠夜以继日在鱼嘴堰口上劳作,先用竹笼、杩槎拦江截流,再深淘江底挖坑,竖埋300余根柏木桩,桩间黏土回填,桩顶铺2尺厚石板,然后浇铸铁板为底座,再在铁板上用泥沙做成牛的模具。
牛模刚刚做成,春雨大发,工停炉熄,众心如焚。施千祥亲率顺庆府通判张仁度、县令刘守德等人,到二王庙李冰殿焚香化帛,祷告求拜江渎之神。第二天,果然雨过天晴,春光明媚。
当年农历二月廿四,施千祥命工匠点火升炉。其时,牛的模具四周11座大炉烈火熊熊,50口熔锅内铁水滚滚,施千祥兴奋得在工地上跑来跑去,千余名工匠轮番作业,万千百姓围观助兴。
经过一昼夜连续浇铸,两头铁牛终于铸成,其牛“各长丈余,首合尾分,如人字状,以其锐迎水之冲,高与堰嘴等。计铁7万斤,及工费共用银700两”。而一直坚守在工地上的施千祥,已是两目通红,蓬头垢面。
铁牛铸成之日,蜀王府派左长史送来彩缎、猪羊、酒食犒劳民工,奖励施千祥、张仁度、刘守德等官员。四方百姓扶老携幼,冒雨围观者达到数万。之后,铁牛镇水,使鱼嘴数十年安然无恙,水顺风调,民生遂安。
四川按察司佥事陈鎏目睹了铁牛的雄姿和欢庆的场面,写下了《铁牛记》碑文和铭文:“问堰口,准牛首;问堰底,寻牛趾;堤堰广狭顺牛尾。水没角端诸堰丰,须称高低修减水。”
直至明末清初的一个夏夜,江水暴溢,堤堰尽毁,都江堰鱼嘴被洪水冲垮后下移了200多米。暴雨之夜,铁牛神秘失踪。施千祥铸造的这两头鱼嘴镇水铁牛,其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都江堰水利文化研究价值极高,堪称古堰瑰宝。数百年来,人们都在苦苦寻找它。1990年初,都江堰市文物局曾聘请考古专家用电子探测仪器在鱼嘴上游探寻,可惜也未能成功。
嘉靖三十三年(1554),官至户部右侍郎的高韶(四川内江人)在参观了都江堰后,又倾情题写了《都江堰铁牛记碑》。这道碑竖立在城西松茂古道和金刚堤鱼嘴上,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关于铁牛的下落,历来传说很多。灌区人民至今怀念失踪的铁牛,当然也怀念那个铸牛的工作狂施千祥。
施千祥在都江堰实施“以铁治堰”之法,不仅是水利史上的大事,也是冶炼史上的大事。铁牛鱼嘴的建造,其艺术造型与工程技术相结合,是都江堰史无前例的一大创举。但实际上,“以铁治堰”的治水智慧,在施千祥的故乡福建福清,在北宋祥符二年时任知县庄柔正主持重修唐代所建的水利设施天宝陂时,也有过“铁汁固其基”的成功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