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赵榜眼校射

赵榜眼校射

广告位


出生敖江畔江南村的赵恢,家境贫困,幼时缺奶,四岁丧母,体弱多病。十七岁那年,在江中钓得一条白鳝鱼,伙伴以为异物,劝他放生,赵恢胆大,却煮了吃。说也奇怪,几天之后,顿觉血活筋舒,气升力强。三年过去。长得魁梧高大,力举千斤,而且学成一身好武艺。

宣德五年,他进京考武时却因最后一场校射没有中的而名落孙山。究其落第原因,并非赵恢箭法不精,只因明朝校场定制,应考举子务须按照校场上立的各省碑石的前后次序进行校试。福建同河北共一块碑石,立在最后。等到闽冀举子校射时,已日落西山,晚风大作,风吹箭偏不易中。

宣德八年,赵恢又去应考,头两天都名列第二名。但对最后一天校射,他和河北举子曹鼐都忧心忡忡,顾虑又要失败,前功尽弃。曹鼐的本领比赵恢更强些,胆量也大,他悄悄地对赵恢说:“只要你扛得动碑牌就好,我可以搬动碑座,趁着晚上天黑,我们把自己的碑石移到最前面去。”赵恢惦量一下碑牌,估量自己完全可以拿得动,就答应了。于是,二人动手,一个扛碑牌,一个搬碑座,把冀闽碑石移立最前面。

第一天,考官和各省举子进场见了大哗,大家都要追究曹赵二人移动碑石的欺君之罪。刚好这时候朱瞻基皇帝亲临校场观射,就召二人到驾前查究,朱皇帝问道:“逭碑石是你二人移动的吗?”答道:“是的,有别人帮忙吗?”,“没有”。“那好吧,你二人再去把它移回原处。”

遵命扎腰挽袖,又是一人扛碑,一人搬碑座,把它放回原来的位置,抖抖袖口,拍拍尘土,脸不红,心不跳,在场举子见了个个惊叹不已。朱瞻基龙颜大悦,立即宣旨:“这两人不用考了,一个给状元,一个给榜眼吧!”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