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连江百余座古村落中,数透堡镇馆读村的村名最具书卷气。馆读村位于连江东北部、透堡西北部的炉山脚下。古时村口是罗源湾海域,经长期淤积成陆。在金鸡座地方地层中尚有堆积牡蛎壳,至今犹存崎坪尾、墩埭的海上地名。1987年,市、县文物普查时,曾发现有青铜器时代陶瓷文物。2015年1月,省考古专家在馆读村的黄岐屿小山丘上发现了贝丘文化遗址,经考证这是新石器时代一处古人类居住遗址,与闽侯昙石山文化为同时期。馆读贝丘文化遗址的发现,把连江县的人类活动历史推向了五千年前。可以说,馆读是连江文明的发源地。
馆读村原名乌山境。相传南宋庆元四年(1198),朱熹为避“党禁”,在连江丹阳宝林寺隐居讲学。朝廷得知朱熹继续讲授“伪学”,派兵捉拿。朱熹得到消息后,遂往透堡方向逃命。先经长龙,后越透堡岭,一路狂奔。当他行至透堡镇凤溪时,遥闻乌山境传来朗朗书声,见此村山清水秀,学子“寓读于馆”的情景,无比喜悦,认定此村必有作为,遂决定在岭头坪设馆讲读,传道授业,并将乌山境改为“馆读”。自此,馆读村名沿用至今。
这个传说记载于清康熙年间馆读秀才陈群编纂的《陈氏族谱》“里居图志”中,文曰:“本家乃福建福州府连江县伍贤乡保安里馆读铺,于府为首,于县为中乡,与鲤溪合为一墩,府有十县,其分野因革备载。及县编户四十二图,图有十甲,保安里分一二两图,吾家乃保一图七里,居马海之西十里,去县治廓北六十二里也。始为乌山境,继有读中秘书于馆,改名馆读。又云:晦庵朱文公(朱熹)避谤到连,寓凤溪,延游一带,闻有书声于馆,故以馆读称之”。
清癸卯科二甲(20名)赐进士翰林院编修、福建经学会会长于君彦为馆读陈氏续修族谱序中写得尤为具体“……大宋昔紫阳朱夫子辙遍游鳌峰十二胜景,见炉峰毓秀,地灵者人必杰。故停车乐土,前带凤溪,后耸牛岗,西峙炉峰五瓣,东朝马海千波,四水归堂,聚族于斯,兆叶克昌,厥后犹闻书声琅琅,读太丘书,悬徐穉榻,與山排金斗,门高德星,观风问俗,肃然起敬,特颜曰舘读。地以人传嗣,至元、明、清中,子姓蕃昌,英豪鹊起,科甲蝉联……”可见馆读村名与大儒朱熹渊源深矣,不像是传说。
馆读村北面西高东低,南面东高西低,炉溪水从后门仑山从西向东绕过岐尾坪后,由东往西流入炉山下漭里,经过村前。山有情水有意,遂形成“未丙水绕西,代代出富豪”的风水格局。朱熹是堪舆大家,为保证馆读村世世代代繁荣昌盛,人才辈出,他带领村民于村东村西挖掘日月双井(至今尚存)。800多年来,这个富有“书卷气”、神圣美好的村名,一直激励着馆读人奋发图强,耕读传家。
馆读村钟灵毓秀,又深受朱熹之教化,崇文重教之风代代相传。明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天下设社学,馆读就有了社学。明代后期到清朝大兴私塾之风,馆读出了诸多优秀人才,小小的村庄,走出了进士、贡士、举人、太学生等40多人,还有庠生(秀才)41人。清康熙年间的进士陈正阳官至吏部巡抚,从二品。可见馆读村文风之鼎盛。近代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有着耕读传统的馆读村,崇尚文化知识之风得到进一步弘扬,现在全村有博士、硕士、以及大学生180多人。
关于“馆读”村名来历,还有一种说法。“馆读”繁体字为“舘讀”,“舘”字是由“舍”与“官”组成,“讀”是由“言”与“卖”组成。“馆读”,就是“舍官卖言”之意。明天启年间(1621—1628),先贤陈尚华、陈尚贡中贡元后分别在广东、广西为官,当他们回乡探亲看见儿童读书困难,毅然决定回村办学。他们“舍官卖言”,成为连江县一个著名的典故,也有传说是馆读村名的由来。陈尚华兄弟心系桑梓,不忘故土,乐为家乡办实事的高风亮节,在馆读村代代相传。先贤陈尚华的传奇故事很多,至今仍为人们津津乐道。
当年陈尚华中贡元后,被吏部外放浙江嘉兴府任司理。一次,陈尚华被一件破朔迷离的谋杀案难住了。社会舆论的强大压力,上司限定的破案期限迫近,使他寝食难安,焦虑万分。正月十五闹花灯,他被亲信(馆读人)带去看游神吃烟花表演。当他看到铜者(神明附体者)惊奇表演、听见组织者关于神明通天王的神奇法力的介绍,被深深触动了。他请符头(画符念咒语翻译等的道士)、铜者及有关人士“打准”(请神),就谋杀案请通天王指点迷津。通天王的指点和暗中相助,案件如期顺利告破,轰动朝野。后来,陈尚华舍官卖言,回家乡教书,也把通天王带回馆读,设神殿供奉。从此以后,每年正月十五闹花灯,馆读村吃烟花民俗表演延续至今,它是明朝民间祈福活动的活化石,每年吸引大批民众前来观赏,连江电视台多次播报过,现在是连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陈尚华辞官从广西带回的“状元红”荔枝种苗,精心培植繁衍,现在荔枝公园那一片郁郁葱葱的百年荔枝树都是这棵种苗的子孙后代。陈尚华亲手栽种的这棵荔枝苗,人称“荔枝王”,历经400多年,至今硕果累累。
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承,也培养了馆读村人反对侵略、保家爱国的高尚情操。明嘉靖年间,倭寇两次到马鼻、透堡一带烧杀抢掠,馆读村遭受血洗,祠堂被烧、族谱被毁、乡亲被杀。为反抗侵略,村民们在瓦窑坪挖千人洞(抗倭洞)、在台岗山建烽火台(遗址尚存),以物资钱粮大力支援戚继光将军在马鼻围歼倭寇,直至倭乱平息。清雍正年间(1723—1735),“西苗”匪乱,乡贤陈能斌应征入伍,率兵杀敌,屡立战功,朝廷敕封其为勇健将军、正二品,并赠五爪龙袍一件。民国以来,在土地革命和抗美援朝战争中,馆读村先后有8位烈士英勇献身,为新中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当年朱熹寄予厚望的村落并未让他失望,莘莘学子,为官为师,数不胜数,村里也将文化教育放在重位。如今,他的讲学所在地——探花府,仍然屹立岭头。朱熹讲学时的大石静卧亭边,仿佛仍在等君归来,重拾旧日书声琅琅。许多古朴的建筑,村里仍保存着很多。风雨洗礼后的古建筑,少了些许精美,却多了一份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