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了解福州政治史,要游览冶山和三坊七巷;要了解福州商贸史,要游览上杭、下杭、中平。三坊七巷是仕宦人家集聚区,上下杭是商贾人家集聚区,中平、台江汛是老福州的百态图。
中平路从明清直至民国时期是商业繁荣之地,被称为福州的“十里洋场”,高级的旅社、饭馆、酒肆、照相馆等是一应俱全。福州民谚有“三十六间店”,即是形容这一带的繁华。当年田垱街除了棺材店、打石铺外,各行各业尽有。还有不列入“三十六间店”的妓院、看命馆,甚至还有舞厅、影院、修理无线电以及堪称福州第一家“包车”出租业的大中汽车行。
民国27年7月,《南方日报》社由城内道山路迁址中平路41号,民国33年10月,日军第二次侵占福州,《南方日报》暂时停刊。汉奸报纸《新东南日报》社址设在《南方日报》社内,至民国34年5月中旬停刊。抗战胜利后,《南方日报》复刊。民国38年,迁往于山山甲尾,福州解放时停刊。
河墘街55号的仪华照相馆,就在恒春酒店旁,是王余传所开设,欧洲式的拱门,如今仍在,而他后人所居处,则是当时照相馆的花园。

民国初期,照相馆开业,从外面引进了先进的照相设备,是当时福州最大的一家店。同时,脑筋灵活的王余传,还担任了中国东南一带照相设备的买办,通过转手批发,仪华迅速发展成一家集照相和商行于一身的照相馆,名噪一时。 福州老街巷之中平路。中平路87号采用西式立面,内部有传统中式木结构,为典型的近代中西合璧式建筑。该建筑原为钱庄,先后作为商业局办公场所、台江百货仓库等。
经过改造后的中平路,在保留修缮了百年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加入了特有的设计创意,无论是大招牌的平面设计、小侧招的历史元素提炼、橱窗的陈列展示,还是步入式内部空间的规划装饰等,既是历史与现代的时空交错,也是中西风情的完美融合。
改造从建筑外立面的招牌平面设计入手,以建筑形态为元素,增添了鲜艳又不失沉稳的颜色,完美结合了街道内的民国建筑。
改造保留了原先的店招,它们斑驳的身姿似乎已经与建筑本身融为一体。同时还原了窗棂的原色,增添了米白色雨棚,大门旁的金属侧优雅地向外伸出,精巧的欧式复古路灯和邮筒静静得等待着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