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平潭石头厝:对抗海洋的生存智慧

平潭石头厝:对抗海洋的生存智慧

广告位

福建依山傍海,数不尽的渔村星罗棋布在漫长秀丽的海岸线上。在平潭岛上,更是有百来个渔村藏身其中。向海而生的渔民们在享受着海洋赐予的同时,也经历着海洋的考验。台风、巨浪……传统以砖、木建筑为主的民居根本经不起此般折腾。于是,渔民们凭借着勤劳智慧,就地取材,利用海岛上特产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修建了一座座造型奇特的石头厝。色彩斑斓的石头厝像一座座彩色碉堡屹立在海岛上,屋顶、墙壁冷暖色调相间,协调优美。

平潭石头厝与闽南大陆上砖木或土木结构的“厝”不同,平潭岛上的厝是用石头砌成的,故名“石厝”。走进渔村,到处可见这种成片的老房子。从山门前村绕君山北行,一路经过的北港、渔屿、君山后等村庄,都建立在山坡上,石厝鳞次栉比。从海岸线上看,颇为壮观。这些石头厝犹如画中景物分布在海岛的各个角落,只要有村落的地方就有石头厝。碉堡般的石头厝,以古朴亘古的身姿成就了布景般的原生态景致,它不仅是风情浓郁的独特民居,也是海岛祖先对抗海洋的生存智慧结晶。

平潭的石头厝大都是依山而建,从高处是最好的观赏角度。站在制高点俯视,石头厝高低错落,高挑的风火墙仿佛是跳跃的音符。最漂亮的地方要数君山后村,它坐落在君山北部山腰,前临外海,石厝多为青黑色乱石砌墙、灰泥勾缝、青瓦覆顶,再压上密密麻麻的碎石,几段优美的马鞍墙浮出屋顶,给村落增添了浓浓古意。

平潭石头厝有着悠久的历史,大部分是建于清代或清代以前的老宅,也有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新厝,但是它们用料都较为讲究,有着明显的时代风格。‍大量灰石墙红瓦顶,形成了抽象画般不规则的排列,被形容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彩色城堡”。但是,令人感到费解的是这些由不规则乱世砌筑而成的石头厝,年代久远,但其墙体却固若金汤。

现有的石头厝,民宅单体模式主要有四扇厝、竹篙厝两种。“四扇厝”是平潭传统民居最主要的形式,属于福建民居类型中“一明二暗”。“四扇厝”以单进四扇房为主,通常是不出檐的或只出半檐。房内左右两侧为房,分前后房,中为厅堂,也分前厅与后厅,后厅一般用作厨房、杂物间、仓库,或用于放置渔、农生产用具。这种构造的房屋特别适合旧式大家庭居住。这种四扇厝多数没有书院和天井,部分房屋砌有极具潮汕特色的“五行山墙”,石屋的屋顶呈“人”字形,不留风雨檐,用拱形瓦片铺盖,上面压石以防大风掀瓦。

而竹篙厝是在清代初期,朝廷调闽南水师驻扎平潭,兵营采用闽南竹篙厝形式建在竹屿口。后来当地居民仿建竹篙厝,从而成为平潭民居的另一种形式。“留码头”是平潭石头厝的特色,在全国极为罕见,它透露着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在过去,多数的渔民经济条件不好,在建房过程中常常遇到资金不足的情况,于是,他们只能先盖左房和大厅,为了便于以后与新建房衔接,他们便在右边厅墙上预留虎齿墙,平潭把预留虎齿墙形象的称之为“留码头”。

诗人海子说:“建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平潭岛上,住在依山傍海、色彩斑斓的石厝里,或许就是对诗歌最好的阐释。春夏交错时节,暖暖的晨光洒向海面,并悄悄爬到海边的一片由花岗岩砌成的联排石厝上——如果你是画家,只须给这些景致套一个镜框,就等于创作了一幅天然油画。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