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曲艺 屏南提线木偶

屏南提线木偶

广告位

在明朝初年,提线木偶从浙南一带传入屏南,就为屏南人接受和喜爱。当时在演提线木偶戏时,表演者的唱词以当地方言演唱或道白。随着四平戏在屏南民间深受欢迎,提线木偶的表演者将四平戏的唱腔引入到提线木偶的表演中,将两种艺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观众不仅看到了提线木偶惟肖惟妙的动作表演,又听到赏心悦耳的四平戏唱腔,使得这种民间艺术代代相传。

古代的提线木偶戏主要是在农村的喜庆节日时上演,以祈求百姓安康、家族兴旺、驱邪避鬼等。于是,屏南提线木偶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每个戏班都尊奉道教闾山祖师,又同时信奉梨园教,兼有神社与戏班的双重色彩。

古代屏南提线木偶的表演艺人都有法名,不同的戏班有不同的坛号,如寿山降龙村的寿发堂、岭下谢坑村的怀橘堂等。

古代屏南提线木偶的表演艺人多为道土,人们尊称为“先生”。在屏南民间,路人遇到木偶戏班经过,都避让在路边让戏班先走,忌讳与木偶戏班正面对冲。每当有木偶戏班进村时,大人们都会叮嘱自家的小孩不可到木偶戏班的驻扎地,更不可去触摸木偶,若有人动了木偶而使木偶的提线段落者,将意味着触摸者必有大祸临头。如有人戏与木偶戏在同一个场所演出的,人戏班的演员们都要到木偶戏班随带的“木偶祖师”的神龛前上香拜过,而且,人戏班要让木偶戏先开演,在木偶戏歇锣后才敢上演。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屏南提线木偶的发展最为迅速,全县有棠口、安溪、孔源、熙岭、圪头、周地、降龙、路下、谢坑等村都办有提线木偶戏班,其中熙岭村张和顺的提线木偶戏班专门为人祈神治病,最为出名。可惜张和顺去世之后无人继承,红极一时的熙岭提线木偶戏班也寿尽终寝。时至今日,只有岭下乡谢坑村的提线木偶戏班还在屏南与建瓯的乡间上演。

说起谢坑村的提线木偶戏班,其实整个戏班就只有弟弟陆绍灿和哥哥陆绍宽两个人,弟弟负责前台木偶表演与唱白,哥哥负责后台的配乐与呼应,手脚并用同时操作大小鼓、板、锣、饶、钹等六种器乐,与前台木偶的动作与演唱配合得天衣无缝,看过陆绍灿兄弟表演的人无不惊叹他们是“双剑合壁”。

到过屏南的人都知道,岭下乡谢坑村地处屏南县与建瓯市交界,自古以来谢坑村与建瓯的往来一直很频繁,以至谢坑村的语言和民俗都与建瓯一样。所以,陆绍灿兄弟表演的提线木偶在唱白中带着明显的“老贾”风味,在建瓯一带也深受欢迎。

陆绍灿兄弟师从其父亲陆丕峰,加上兄弟俩经过两年多的艰苦磨练,除了掌握了提线木偶的全部表演技巧,同时还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那就是陆绍灿兄弟把所有的剧目内容全部记在心里,在表演时无一差错地表演出来。陆绍灿兄弟的传统剧目主要是《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古典小说中的故事,表演时独立成章。至于屏南提线木偶的传统剧目《陈靖姑》、《状元游街》、《西游记》、《白蛇传》等,有的现在已经失传。

提线木偶是屏南民间一项古老的艺术,由于时代变迁的缘故,残留至今只剩下陆绍灿兄弟的这个戏班。好在屏南当地政府已经将提线木偶与木拱廊桥、四平戏、平讲戏等屏南特色的文化遗产列入保护的对象,或许不久的将来就有新人在屏南表演提线木偶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