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曲艺 屏南杖头木偶戏

屏南杖头木偶戏

广告位

 杖头木偶戏,源于黄河流域,南宋时流传南方,因戏偶之头部与偶身为一根木棍连成一体,形如木杖而得名,于明末清初流入屏南。至清康熙初年,耿精忠在闽举行反清复明活动,在其未叛之前,其军队与戏子散布于各地。于此同时,耿兵也驻扎于屏南龙岗寨,其寨主即漈头村人张良瑞,由此耿军中的的杖头木偶戏传入屏南漈头等地。

屏南小杖头木偶戏是由多种艺术综合形成的戏剧剧种,它在流传过程中,也具有相应的角色行当、偶身制作、剧目文本、演唱音乐、木偶戏台等配套的艺术形式,构成了具有不同于其它木偶艺术形式风格的小杖头木偶戏表现特征。

屏南最早的杖头木偶班是“张林青杖头木偶班”。张林青,漈头村人,生于清同治初年,是屏南县发现的最早杖头木偶戏艺人。张林青杖头木偶戏,因其子张荣斗不愿学,而传给棠口村的周郑宝。周郑宝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因家境贫穷,童年时只上过两年私塾,从小爱雕塑,还会音乐、对锣鼓经、琴谱都很熟悉,经张林青的悉心点教,周郑宝脱颖而出,成为屏南杖头木偶戏的一代著名艺师,使屏南杖头戏艺术得以发扬光大。

清光绪初年,杖头木偶戏在屏南很受欢迎,杖头戏班8到10人,开始时唱地道的平讲戏,后因出外演出语言不通改唱乱弹,民国初期,周郑宝的杖头木偶班已享誉闽东北和神州地区。张红孙,棠口乡安溪村人,他继承师业,并在周郑宝原有的精木偶基础上重新用梧桐木雕刻木偶,将木偶增大一倍,更新了戏衣和舞台幕景,此外还增加了狮、龙、猴、象等动物木偶,表演艺术与舞台布景都进行了改革创新。

操纵杖头木偶,大都用来表演传统戏曲剧目,宽袍大袖的古代服饰,能容下3根杆,在木偶衣服内自由活动。由于传导直接,操纵灵活,不仅擅于表演甩须抖髯、耍帽翅、翻跟头等粗犷的动作,也能把女性轻盈的步履、婀娜的舞姿等细腻动作表演得栩栩如生,脉脉含情。

杖头木偶戏的表演形式丰富,其中有一特色,那就是以“假”演“真”,它善于利用木偶之“假”,去演一些人们习惯中以为“假的”不可能做到的动作,却能出其意料之外地将其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因而获得观众的赞赏,这就是杖头木偶戏表演形式重要的一个特征。

杖头木偶戏流行于民间,与民众世俗生活的联系紧密。不仅其班规习俗在剧种内部机制有戏神信仰习俗,而且在剧目演出中也有大量宗教民俗性的表演内容与形式出现。由于传统的民俗观念认为,以木偶演人、演戏剧,其本身即具有宗教神秘性,因此,它也被民众列入宗教性行业范畴中,从而在民间也有一些相应的“法术”性行为。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