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琼东河上高升桥

琼东河上高升桥

广告位

在福州五一中路东侧的琼东河上,有一座东西走向的桥,名叫高陞桥,是福州鼓楼区最大的石桥。它西接高桥巷通五一中路,东连柳宅、蛤埕、荷宅、泮洋等水部门外的水乡村庄。

高陞桥这个名字取“高升”之意,据说,能给人带来升官的好兆头。高陞桥为三孔两墩阶梯式花岗岩石构桥,总长24.4米,宽3.5米,两座石桥墩的南北两边向前突出昂起,犹如船首造型,可劈开水流,以减轻水流对桥的冲击力,这是我国诸多古代石桥建筑对流体力学原理的巧妙运用。

同时,这座桥也是横跨在琼东河上最大的一座石桥。据附近村庄的老人回忆,琼东河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一条运输繁忙的河道,河上舟船往来如梭。

福州文史爱好者齐上志说,明清时期,福州城有7大城门,分别是南门、北门、东门、西门、水部门、汤门、井楼门。其中,水部门处东南向,城门外河塘水网密布,大小桥梁纵横交错。从闽江下游沿海农村运来的农产品、海鲜要经过琼东河进入水部门,而由城里输出的日用百货和粪便垃圾等也要经过这里。

关于这一点,在《三山志》中可以找到记载:“城东南地势卑平,潮上大江自南台东北入河口津。”清代《榕城考古略》也有类似的记载:“城内之河萦回缭绕,与大江潮汐通。郡城凿渠通潮分两派,东南自水部门入城。”即由台江新港河口引闽江下游潮水经琼东河进水部门入城。

高陞桥码头是古代福州贝壳类海产品的总批发场。“旧时河岸边的一大片场地上堆满了蛏、蛤、蚶、蚌、牡蛎、淡菜等各种各样的贝壳类海产品,都是从闽江下游沿海运过来的。于是这里便被人们称为‘蛤埕’。”齐上志说,零售商从这里批发到的海鲜,由琼东河运进水部门,经安泰河抬上安泰桥码头,在福州最繁华热闹的南大街售出,摆上人们的餐桌。从此,“前街(南街)买蚶,后街(南后街)买灯”的童谣便传唱开来。

据了解,高陞桥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由里人刘凤卿捐资创建,人们感念他的义举恩泽,所以这座桥最早叫做“刘公桥”。经历300多年的风雨洗礼,依然保持完好,没有缺损裂缝,至今仍是人们出行交通的津梁要道。

为什么“刘公桥”被改成现在的“高陞桥”呢?齐上志告诉东南快报记者,这里面还有一个关于创建人刘凤卿的故事。

刘凤卿是清朝初年住在琼东河西岸的本地人,因经营鱼塘、蔬菜和海产品批发业发家致富。他生性急公好义,即使富裕后也不奢侈挥霍,还为邻里乡亲做了诸多善事义举。到了晚年,他十分重视子孙后代的教育,甚至不惜重金聘请名师办起了村塾,让贫穷乡亲的子弟免费入学,希望年轻的一代好学上进。

有一天夜里,刘凤卿对着屋前的一棵百年榕树许下心愿,同时以这一心愿向邻里乡亲立下诺言:倘若他的儿子考取功名,自己就在琼东河建一座方便人们出行的桥。几年后传来喜讯,他的儿子金榜题名。于是他立即出资备料,筹划建桥事宜,还请来高人设计。而在儿子赴任临行前,他再三叮嘱,一定要为百姓多做好事,廉洁奉公。

两年后石桥竣工,人们一致赞同将之命名为“刘公桥”,并镌刻在桥上。而剪彩的当天又传来喜讯,原来刘凤卿的儿子因牢记父亲的嘱咐,勤政廉明,政绩卓越,被朝廷破格提升。

于是人们便议论开了,有人说这是好人有好报,有人说是这座桥带来了升官的好兆头,应该叫做“高陞桥”。因此,到了嘉庆年间重修时,这座桥上就被镌刻了“高陞桥”三字。所以现在这座桥的两侧,一面刻着“刘公桥”,另一面刻着“高陞桥”。

高陞桥因其故事和名字都十分吉祥,人们经常会到上面走一走,读书人在赶考前还会特地在桥上祈求好运气,考出好成绩。据说,莲宅村的大文豪林妤小时候经常在这里读书,吟诵诗词。在他从事翻译的时候常来这里寻找灵感,相传《茶花女》就是在这里翻译出来的。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