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黄石水墓硋窑

黄石水墓硋窑

广告位

产陶器的地方,人们称为“窑”,长乐市营前街道黄石村(旧属闽县)的“水墓硋窑”古龙窑,位于该村南面的山坡上。古龙窑沿山坡顺势而建,头低尾高,它始建于清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是福州地区年代最久的古龙窑。窑长70多米,坡度在10度至28度之间,由窑头、窑室、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头设火膛,窑室分若干节,阶梯通道两边安置窑门若干个。每节两侧窑墙处设投火孔(火眼),对称排列。窑尾设挡火墙,墙底部放通烟孔,墙后设烟火巷(烟囱)。拱顶成弧形,龙窑作业时,在窑室内码装坯体后,将所有窑门封闭。先烧窑头,由前向后依次投火,逐排烧成,最高温度可达1200℃,利用斜坡高度差、火焰自然上升的原理,充分利用余热烧制。龙窑采用自然通风方式,以杂柴、松枝等为燃料,窑内火焰多平行于窑底流动。加上此种窑建在山坡上,火焰抽力大、升温快,降温也快,可以快烧,也可以维持烧造陶器的还原焰。窑体犹如一条巨龙从天而降一般,所以当地居民就把它叫作“龙窑”。

据史料记载:黄石制陶技艺在明末崇祯年间由兴化莆仙传入,至康熙二年(1663年)已有大宗陶器出产。产品以缸、瓮、碗、缽、瓶、酒坛、花盆、砖瓦为大宗,俗称“粗硋”。当时福州陶瓷市场上销售的粗硋产品大多产自黄石。据李永先《长乐六里志》粗略统计,鼎盛时期黄石硋窑共有六处。计有:垒角硋窑、水墓硋窑、新厝硋窑、坑垄硋窑、岭下硋窑(已废)、坂胶硋窑(已废)。此外,邻近东屿、下洋两村也建有硋窑,如上坞沙硋窑(东屿)、下坞砂硋窑(东屿)、通头硋窑(下洋)、炎山硋窑(下洋)。已废的还有旧东屿硋窑(东屿)。下洋的道头、炎山还建有砖窑。可见当年黄石陶瓷业的兴盛。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