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故事 福州线面的传说

福州线面的传说

广告位

宋朝诗人黄庭坚的《过土山寨》诗云:“南风日日纵篙撑,时喜北风将我行。汤饼一杯银线乱,蒌蒿数筯玉簪横。”诗中“银丝”说的就是线面。

线面是福州民间传统食品,以精面粉为原料,辅以精盐、薯粉、食油、鸡蛋等,调匀拌搅后,手工拉制晒干而成,面条细如丝线,所以叫“线面”,亦称“长面”、“索面”。因在福州方言中”长面“与”长命“谐音,”鸭蛋“与”压浪“谐音,早期出海都祈求没有风浪,故称鸭蛋为“太平蛋”。故在福州地区有过生日吃线面加两粒鸭蛋的习俗。

关于福州线面,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王母娘娘寿诞,其心爱的女儿九天玄女为了祝贺母寿,费尽心机地准备礼物。她想:金银珠宝、锦衣玉食在天宫多如牛毛,只有用自己智慧灵巧的双手精制的礼物才有意义。她左思右想,终于制作出细如丝、长如发的线面,祝愿母亲长寿。在王母娘娘寿诞之日,她卷起衣袖,当场献技,待锅内水沸后将寿面投入,再沸后捞入调好的高汤内。这时,一股香味扑鼻而来,王母举筷便吃,牵丝缕缕,软滑可口,堪称美味佳肴。王母大喜,赏赐给百神每人一碗,众神吃罢,赞不绝口。寿诞过后,九天玄女归家,正在腾云驾雾途中,看到人间一条河边有一位英俊的小伙子烧香向上天祈祷,“望上天赐我一技之长来养活老母。”九天玄女听罢,大为感动,便下凡将制作线面技艺传授给他。从此,线面技艺便在民间广为流传。如今,福州、闽南一带老线面师傅家里都供奉有“线面始祖”——九天玄女的神像,并贴有对联一副:左联“金梭玉帛”,右联“牵丝如缕”,横批“巧夺天工”。

福州线面制作始于宋朝,距今己有近千年的历史。人们将和好的面,揉搓成多根细圆条,挂在木架上,拉抻成面。后来逐渐改良,以精制白面粉为原料,并加入辅料,面条越拉越细,遂制成线面。线面制作工艺复杂,头天晚上把面粉、盐和水调和好,放在大陶盆里,蒙上湿布,让其发酵。第二天一早加工制作,需经和面、切条、揉条、松条、串面、挂面、拉面、日晒、挽面、包装等十几道手工工序精制而成,制作时间长达9个小时。线面成品首尾横截面约在0.5毫米之内,条长约2米。每100公斤面粉可制作线面120公斤左右。1斤面粉一般能制成2米长的线面近3000根。平时只要天一放晴,满街都露天晒着线面,一架架线面在阳光下,如银丝,似细纱,像瀑布,甚为美妙、壮观。

福州寿面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