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大家 唐代著名状元宰相——常衮

唐代著名状元宰相——常衮

广告位

唐代宗时中书舍人常衮(729-785年),字夷甫,陕西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乙未科状元及第,唐代著名状元宰相。他于大历十四年(779年)贬为潮州刺史,德宗建中元年(780年)五月,改任福建观察使(当时福建最高行政长官)。常衮在闽时注重教育,增设乡校,亲自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他卒于唐德宗贞元元年(785年),追赠为尚书左仆射。有文集十卷、诏集六十卷行世。其子常遂为永泰县令,乃葬其父于永泰方广山之麓。常衮公墓原址在今永泰县葛岭中学围墙内,当时乡人称之为“圣人墓”,春秋祭祀。

清雍正、道光年间曾两度重修常氏陵墓,常氏子孙居连江县者亦常来祭扫。1964年,葛岭公社在其墓址建葛岭中学教学楼。墓前20多米处有一神道碑,内刻:“唐闽观察使常公墓道”9个大字。2005年5月,常衮墓志铭被发现,现存于永泰县地方志办公室。该墓志铭长47厘米,宽26厘米,青色页岩,内刻小楷书386字,系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重修常衮墓时所镌刻。

根据墓志铭的记载,常衮在福建任观察使期间,“设乡学延名师儒以教闽人,闽人始知向学,海滨邹鲁之风实开于此。”常衮公当时在福建大兴文教,广设学塾,聘请中原名师,推荐优秀举子北上应考。从此直到唐末,福建的进士多达74人,其中福州籍47人。在他的努力下,福建文教得到极大发展,为宋代福州的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常衮常作民谣,以土音教民唱。《闽都别记》载,常衮入闽时,“闽人一字不识,难以开导,遂作俗谣《月光光》,以土音教之,歌既能唱,随写字教之识。”如能识一字,就以一钱与之,鼓励民众识字。在他苦心倡导下,认字读书的人渐多起来。

千年的时光流逝,至今在福州一些地区仍能听到民谣《月光光》:“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问郎短,问郎长,问郎此去何时返?”

这首民谣可以说是福建最古老的民歌之一,通俗而且朗朗上口,字里行间亦充满了浓浓的情意,也可以看作是流传民间的情歌,后来逐渐成为童谣。清朝郭伯苍《竹间十日话》卷五中对此民谣记载有一段说明:“福州儿辈曲也。明韩晋之先生载入文集中,谓此古三言诗也。闽无风,此却可当闽风。”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