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闽都大家 为算盘立法则的“神算子”

为算盘立法则的“神算子”

广告位

算盘是中国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物品。中国珠算萌于商周,始于秦汉,目前发现的最早用来计算的圆珠是西周时期的陶丸。

长乐人柯尚迁所著的《数学通轨》一书,第一次明确描述了现代使用的算盘形状,即“梁上二珠,梁下五珠”。柯尚迁在数学、珠算学方面的贡献为国内外学术界所公认,他让珠算算法真正便捷实用并发扬光大。

柯尚迁字乔可,原名文迁,自号阳石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出生于福州长乐十四都柯百户(今长乐漳港街道百户村)。柯尚迁自幼聪颖但仕途坎坷,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近五旬时才成为贡员,第二年入国子监。嘉靖三十八年(1559),授直隶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县丞。柯尚迁勤奋好学,当了县丞后还在繁忙的公务之余博览群书,尤其喜欢深研古代数学书籍。

嘉靖四十一年(1562),62岁的柯尚迁辞去官职,寓居南京。在南京住了几年后,他于隆庆五年(1571)回到故乡柯百户。如今在百户村,柯尚迁故居犹存。该建筑为土木石结构,建于明代,占地面积约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5平方米,坐西南向东北,面宽八扇七间,进深三柱。

《长乐县志》记载:“绿荷庵在岱屿山麓,有障盘旋若螺,其唇平坦,苍翠如荷叶,明里人柯尚迁筑庐著《三礼全经释原》于此。嗣废,遗址今尚存。”绿荷庵遗迹距百户村仅数百米,71岁的柯尚迁返乡之后在此笔耕不辍,著有《数学通轨》《周礼全经释原》《三礼全经释原》《曲礼全经类释》等,为后人留下极为珍贵的财富。《数学通轨》成书于1578年,当时柯尚迁已78岁。

据现有史料推断,现在样式的算盘最迟在宋代就出现了: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被淹的巨鹿三明寺遗址曾出土一颗算盘珠;在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最左端一家名为“赵太丞家”的药铺柜台上就放着一个算盘。明代算盘已在社会生活中普及,但作为一种先进的计算工具,一般的渔民很少使用。

《数学通轨》中画有一个算盘图,上二珠,下五珠,中间用木制的横梁隔开,与现代算盘结构相同。书中有“九归总歌法语”“撞归法语”“还原法语”等珠算口诀,在珠算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柯尚迁编制的珠算口诀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广泛流行于中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并沿用至今。《八闽数学思想史稿》一书认为,作为理学家,柯尚迁能够在笃志经史的同时潜心算学研究,与他对数学重要性的认识有关。与明代许多文人数学家一样,柯尚迁的数学思想有深深的理学烙印,他试图用阴阳学说为数学寻找依据。

柯尚迁认为数学不仅可以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之中,且可以用来测量天地星辰的高深广远,普通人应该懂一点数学作为立身之需。据称,《四库全书》收录有柯尚迁的《周礼全经释原》,前人对此书也多有评述。当代有学者认为“宋明理学浸润下的经学研究,至明代又有一层学术转进”,而柯尚迁的经学著作《周礼全经释原》“有鲜明的学术特色,颇能反映整个明代经学的学术风貌”。

如今,在福州机场高速漳港出口右侧有一个2010年建设的柯尚迁公园,相传是柯尚迁的绿荷庵遗址。公园占地面积约130亩,里面有柯尚迁纪念馆、柯尚迁塑像和巨大的算盘雕塑,公园的旁边有一个尚迁湖。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