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闽清岁进士旗杆石

闽清岁进士旗杆石

广告位

清朝的殿试进士与“岁进士”有根本区别,不在一个档次上。主要区别在于:第一,选拔途径不同。殿试进士,先要经过乡试(省试),录取后称举人,次年三月到朝廷礼部会试,录取后称贡士,贡士参加皇帝主考的殿试,考中者称进士。进士又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分别称状元、榜眼、探花。“岁进士”不是举人,没有参加会试、殿试的资格。岁贡,是贡入国子监(最高学府,设在北京)生员之一种,获得入监深造的机会,在监读书的称太学生。岁贡是府、州、县学每年从年深的廪生(官府发给膳食津贴)中挨次升贡,故又称“挨贡”。

闽清岁进士旗杆石,位于闽清县上莲乡后佳街中村 东北 面坑坪穴,建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 咸丰十年(1860),旗杆碣由两根旗杆和六对(12块)碑石组成,呈“一”字形排列。旗杆素面八角形,通高6.72米。六对旗杆碑石均作笔架顶,规格分别为高1.30米、宽0.32米、厚0.96米; 1.52米、宽0.38米、厚0.135米; 2.15米、宽0.46米、厚0.15米。碑石表面均作浅浮雕人物、菱花、角花、方圆钱图案,并刻“授岁进士池扬波立”、“授岁进士池得恩立”及“ 咸丰 拾年,孟夏吉旦立”、 “旨,嘉庆十五年,庚午科”、“恩,授岁进士池宗活立”等字。

闽清岁进士旗杆石

古代科举制的封建社会里,族中倘有人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除在祠堂大门或厅堂上高悬“进士及第”“金榜题名”等匾额外,还要在祠堂或围屋门前竖立石旗杆。

一是考取一定功名后,社会地位提高,竖立旗杆,可以光耀门楣,彰显身份,昭示世人;二是旗杆竖立后,作为后人学习榜样,激励后人积极进取。清代,除了进士,凡举人、贡生、监生、秀才等有功名的人,也可竖立石旗杆。根据功名的级别高低和文武区别,旗杆的长度、底座的样式和杆身的雕刻都有区分。

石旗杆一般高约五六米,先用精选的花岗岩条石凿成一段段圆形或方形石柱,石旗杆底座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柱身中段镌刻立杆的年代,旗杆主人的身份、辈序、姓名;顶端多有雕饰,若是旗杆主人做了文官,旗杆顶端便雕上“毛笔”,若是做了武官,便镌刻坐狮。旗杆选用约大于33厘米大口径的杉木,高度达十几米,旗杆的下半部开凿有两个孔,与旗杆夹的孔相一致。竖立后,两边再用两块石柱镶夹固定。高耸屹立的木旗杆,虽无石旗杆的雄伟、凝重、坚固耐久,亦颇显气势,同样起着激励人们建功立业和造福乡梓的作用。

旗杆石为旗杆底部磐石垫底,举人、进士无需再垫础石,而贡生等则需在磐石上加一块圆础石。旗杆石圆的、方的在古村落中比较常见,扁形的则十分少见,因为按封建等级规定,只有二品以上的官才能用扁形的旗杆石,它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明代以前只有中了状元的村庄和门户才有资格建旗;而到了明代及以后,有资格立旗杆石的人虽然增多了,但也是有限的。大体有三类人可立旗杆,他们的尊贵高低通过旗杆上的旗斗形状和个数体现出来:一是科举考试中考入国子监深造的贡生、副贡,或官方资助的优等秀才可立旗杆,但旗杆上不能安装”旗斗”。二是乡试中考上举人者可以立旗杆,旗杆上可以有一个板旗斗,三是在会试殿试中考中进士者可以立两个”旗斗”的旗杆,如果考中状元,就可以立起三斗的旗杆。如果祠堂前立起了四斗旗杆,那就是本族子弟中有人受封赐为朝廷一品高官了。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