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都城隍庙,位于福州鼓楼冶山西麓。所以,冶山又被叫为“城隍山”。城隍庙最早是在西晋太康三年(282年),首任晋安郡太守严高创筑郡城时创建的,距今1700多年,是我国最早的城隍庙之一。
福建都城隍庙主祀西汉御史周苛,他当时被刘邦派去守荥阳河南荥阳县,城破,被楚霸王项羽抓住,但他宁死不屈,项羽气起来,把他烹了。汉高祖刘邦念周苛忠烈可嘉,诏命郡县立庙祀之。后来,城隍庙逐渐增加了从唐代到明代的功臣名宦蔡襄、汤和等13人陪祀。
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福建都城隍庙进行了修建和扩建。淳熙五年(1178年),福建都城隍庙前又兴建了更衣亭和肃仪亭。同时,在福建所辖的十府二州,即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台湾、延平、建宁、邵武、汀州、福宁等府和永春、龙岩两州,要求也建起城隍庙。
元末,庙被毁。明洪武二年(1369年),冶山城隍庙被封为“鉴察司民威灵公”,十七年(1384年),称“福州府城隍之神”。万历十年(1582年),被火烧毁。不久,再修建。因为是在同城,闽县、侯官县的也都附祀在福建都城隍庙。
到了清朝,城隍庙再经修建,东西设辕门,大门双狮据守。殿中央祀城隍神,两庑配杂官,分曹办事。二仪门后悬大算盘,高0.9米,宽3.6米。有一副对联这么说:“人世何劳空计较;神天自有大乘除。”也就是劝人们不要斤斤计较,不要为名利相争。《福州市志》记载,那时的城隍庙“庙门到大殿,石阶百余级,庙貌雄伟。”可以想见,它的各大庙宇曾遍布整座冶山,东至中山堂,西接鼓屏路,南到湖东路,北达欧冶池,整座冶山几乎全被城隍庙及其相关庙宇覆盖。据说在台江的茶亭街都可以看见城隍庙的灯火。
过去,按不成文的规矩,凡是到福州上任的官员,都必须先到城隍庙中斋沐、借宿,向神明表达忠君爱民的承诺。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官员也要到城隍庙里行香祷告,祈求地方安宁和个人官运亨通。清代福州诗人蔡大鼎的《游城隍庙》描绘了这种情形:“庙貌森严镇福州,威灵俎豆直千秋。远人祈祷缘何事,海国安澜暗里求”。
清雍正年间,皇帝题赐“福建都城隍”,把这里作为福建省最高城隍。清代,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在福州屏东泰山宫和怀安五帝庙墙壁上,保存的清道光年间“福建十二府州城隍朝泰山”壁画中,就有台湾府城隍。
一度曾统摄辖下十二州府的福建都城隍庙,而今默默留存于城隍街深处。即便如此,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民众依旧络绎不绝,包括远道自台湾而来的信众。每逢农历十月初一“迎城隍日”前后,来朝拜的人络绎不绝,烧香膜拜,搭台演戏,热闹非凡。如今的城隍街藏于民居中,烟火围绕,唯有借助想象穿越千年时光,才能一览这里昔日的繁华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