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乾巫寺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市玉田镇玉田村西端观音山上,初建于唐代,明太常寺卿刘沂春寓此,匾日“天表云林”。清康熙初年,玉田村人郑氏赠地,释示铭将寺址东移百步创建新寺,改号乾巫禅寺。民国丙戌(1946年),住持金福募缘重修,僧今了撰记,嵌之壁间。
据记载,清康熙年间,高僧示铭云游丛林,至玉田观音山观音寺,慕此形胜名刹,乃参禅佳境,遂栖止斯寺,募缘拓建,且以观音山又称太巫山取意,取名为乾巫寺。乾巫寺历史悠久,高僧辈出,萃拔丛林,至近代更因供奉有原住持春松祖师漆金“佛蜕”(“肉身菩萨”)而名震海内外,四方顶礼膜拜者继踵不绝,香火极其旺盛。
《长乐六里志》中是这样描述的:春松,号昌开,平潭张氏子,年十九为玉田乾巫寺僧,能技击,善内功,以此为众所敬畏。一日,忽闭关镇坐于神龛内,参禅入定。初则数日忘餐,继则数月绝粒,终至十二年烟火不出。嗣弟子启龛视之,面西跏趺,神光奕奕,俨然生也,熟视之,已尸解矣。不知其何时圆寂,证成金刚不坏之体。
1918年,春松长老得道成佛蜕,但须发指甲仍生长,其姑母嫁邻村东渡,每年都来寺为之修须甲。后人为佛蜕遍裹金膜,作称量,整具仅重17.5市斤,供奉于大殿右边。
民国三十年(1941年),日寇陷境,山寺几绝人烟。春松长老的“肉身菩萨”被败类和尚金亮,勾结同寺斋公郑元祥盗走,迄今下落不明。如此稀世国宝,竟遭灭失,诚殊千古遗恨,僧今了有诗云:祖道高深禅更妙,师诚菩萨再来人。”
乾巫寺共三座,中为正座,左为斋堂僧舍,右为观音殿。正座红墙(原为白墙)青瓦,五楹两进,一进为天王殿,二进为大殿,中隔天井,两旁有庑。门额石匾“乾巫古迹”系清嘉庆己巳年(1809年)第二次重修时留下的文物。大殿前有两副楹联,其中一联曰:“十方来,十方去,十方共成十方事;万人舍,万人施,万人同结万人缘。”此则对联耐人寻味。
在前往乾巫寺的进山路口,有一道观瑞云庵,因春松和尚生前每次上下山都要到山脚的瑞云庵里休息或过夜,因此瑞云庵与乾巫寺成了佛道联缘的友好关系。而乾巫寺的许多事务也都由瑞云庵帮其料理,乡民赞道:“上有乾巫寺,下有瑞云庵,古迹传千古,人文有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