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福清瑞岩山风景区

福清瑞岩山风景区

广告位

瑞岩山风景区位于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瑞岩山上,距福清市区约10公里,古称”瑞岩丹洞”,是一人文与自然景观兼胜的风景游览区。瑞岩山上有嶙峋的岩峰,或卧或悬,或离或合,幽姿万千,令人赞叹不已。只因弥勒石像太著名,福清人的日常聊天就用“弥勒岩”来指代瑞岩山风景区了。

弥勒岩山麓,有一高大石佛盘膝而坐,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弥勒石雕造像。弥勒佛石像由福清县人吕伯恭捐资凿成。元至正年间(1341年-1368年)的一天吕伯恭来到瑞岩山游玩,见一巨岩形似弥勒佛,非常喜欢,便想把它雕刻成弥勒佛坐像。消息传出,来了很多石刻工匠,用了数年时间,刻成了一尊石弥勒佛,高6.4米,宽8.9米,厚8米出头,头部高2.3米,头顶宽1.75米,耳长1.3米,嘴宽1.05米,为全国最大的弥勒佛坐像。

据明代王尚文所撰《重建瑞岩石佛阁碑》载,元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盐官孛罗天章在瑞岩山建寿圣殿、石佛阁。这说明雕刻弥勒佛坐像所花费的时间不会超过9年。佛像由整块花岗岩就地琢成,天然妙相,袒胸露腹,两耳垂肩,笑态可掬,观者可以忘忧。弥勒佛石像的肚子上有一个碗大的肚脐眼,据说站在弥勒岩前的石板上,用小石头打中弥勒佛肚脐的人将会一生平安、笑口常开!

据有关史料和碑文记载,石刻弥勒佛坐像竣工后数百年里,有热心人曾先后3次为弥勒佛造阁,保护弥勒佛像不被日晒雨淋,并在佛像周围设铁链围栏,防止游人攀登敲凿。因弥勒岩临海,且福清多台风,佛阁屡建屡倒,最后只剩下数根石柱。

据有关史料和碑文记载,石刻弥勒佛坐像竣工后数百年里,有热心人曾先后3次为弥勒佛造阁,保护弥勒佛像不被日晒雨淋,并在佛像周围设铁链围栏,防止游人攀登敲凿。因弥勒岩临海,且福清多台风,佛阁屡建屡倒,最后只剩下数根石柱。

瑞岩山上还有千姿百态的岩洞,山上更有宋、元、明、清历代许多名人摩崖石刻约100多处,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曾驻军于瑞岩山,山上留下了许多抗倭的历史印迹。其中,戚继光撰写的《瑞岩寺新洞》碑称这里有三十七洞天胜景,并记述他在弥勒岩旁设宴庆功的盛况。

在一块巨大的危岩之上有一座建于宋代的经幢,经幢俗称宝瓶塔,为实心单檐覆钵形石塔,总高约3米。六边形塔基比较高大,高约1.25米,每边长约1.3米,束腰六面浮雕仙草,角柱两边束结。宝瓶形塔身置于莲花平座之上,塔形优美,整块花岗岩雕成,高约1.5米,环绕塔身莲瓣式龛内阴刻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大明咒,这句话是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咒,源于梵文,象征一切诸菩萨的慈悲与加持。塔下的巨石上的“独醒石”三个大字相传是戚继光将军所题。塔旁建有一间石屋,屋内壁雕有观音像。从这里可俯瞰瑞岩寺全景和小镇风貌。

独醒石与六字大明咒经幢

瑞岩山前岩的瑞岩禅寺,传说是明代内阁首辅叶向高募缘重建。相传叶向高小时候曾在寺里读书,当官后念念不忘,谢政归来后又长住寺里,他一手操持,募捐、策划和设计重建瑞岩寺。寺庙依山势而筑,布局精巧。寺中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仙君楼等。寺后藏经殿旁有九仙阁,阁楼周边多是岩壁,上面或是雕有各式的道教人物,或是留下不少名人石刻,十分珍贵。

瑞岩山虽不高,但兀立海滨,如若登高运眺,风景无穷,东望海门,碧波连天,楼船渔艇,随着潮汐来去,岛屿浮没烟波之中,青如螺髻。龙江一水如罗带,由龙江桥下奔流出海,西望石竹参天,云霞变幻莫测,北望平畴万顷,村落相望,烟火袅袅。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