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罗源陈太尉宫

罗源陈太尉宫

广告位

陈太尉宫座落于罗源县中房镇乾溪村,始建于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后又经多次重修、扩建,是一座融合宋明清三朝建筑特色于一体的古代建筑。

陈太尉宫木结构,单开间,由正殿、配殿、戏台三个部分组成。正殿建筑面积近四百平方米,有二十八根立柱,为鼓圆形状,整个建筑未用一根钉子,是福建现存三大宋代古建之一,有“古代建筑博物馆”的美誉。

陈太尉宫建造者为陈苏。陈苏原籍河南光州固始县,生于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自幼勤学好问,颇有才华,龙纪年间(公元889年)登进士第,后随闽王审知入闽。唐末,陈苏为避叛乱,举家南迁定居罗源中房曹湾,成为罗源陈氏开基始祖。陈苏竭力传播中原地区的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发动乡人开荒种茶、种桑养蚕;创办乡校,供当地群众子弟就读;提倡敬老、尊贤、爱幼。同时,陈苏还用自己所学的中医技术为乡人治病,其仁心仁德,声名远播,呼为“高行先生”。

贞明元年(公元915年),陈苏去世,入祠奉祀,改称“高行先生祠”。宋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陈苏被敕封为“英惠侯王”,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加封“显佑嘉应侯王”,即建造宫殿于祠前,称大宫。同年,陈苏十五世孙陈庆抗金有功,18岁战死沙场,被封为“都统伏魔太尉”,配享于宫,并予以扩建,改名“陈太尉宫”。

陈太尉宫曾多次扩建,现存的建筑物分为宗祠、正殿、左配殿、右配殿和前殿等5大部分。按年代可分为五代、南宋、明代和清代。宫的门口上石刻“虬松倒插”四个字,这和陈苏在中房定居民间传说有关。据说,陈苏初来罗源时,对当地气候不了解,便于当年冬季取两株松树苗倒置种植在滨山上。种罢,陈苏暗中默祷:此松倒种,如能成长,吾决定定居在此。次年,松苗果然存活,陈苏便决定在中房定居。清道光版《罗源县志》等皆记载了这两株倒种的松树。

关于“虬松倒插”又有一传说,两位陈公列入仙邦后,人间尚无一个像样的神殿供后人膜拜,中房镇乾溪居的一位商贾自荐为建宫头人,因择地一时难定。陈公便托梦曰:“赠汝三棵小松,分别倒插中房居、乾溪居及现在的宫址上,松能活者建民居佳,枯萎者则建宫也!”故有“虬松倒插”一说。

正殿建筑面积为394.17平方米,斗拱硕大,古朴大方。神殿主祀“英惠侯王和杨氏夫人”,其建筑展现五代和宋代风格。右配殿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建筑面积180平方米,雕梁巍栋,具有家庙建筑的风格。神殿主祀陈太尉,温、康元帅,张、李元帅。左配殿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现存是清咸丰六年建筑物),主祀天仙圣母太后、元君临水、陈林李三夫人。前殿位于正殿前方,是戏台与华表栏连为一体,建于清咸丰六年,占地面积为324.83平方米。

戏台与正殿之间为120平方米的花岗石天井,作为采光和观众席,戏台左右两侧建看台,分别与左右配殿相连,前殿四角屋檐高翘,蔚为壮观。戏台保留清代光绪丙戌科进士赐翰林院拾诗陈尚志撰写的“秦欤汉欤,将近代欤;是耶非耶,重信然耶”“观一场起承转合,讥千古邪正忠谗”两幅楹联。华表大门外清咸丰六年石刻对联“祖殿重修,永镇河川崇祀典;虬松倒插,长标丰里显威灵”。

陈太尉宫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