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漆筷前身在民间叫油筷,清末至民国,福州台江六柱桥、观岐巷一带有二三十家家庭式油筷作坊。著名的如清光绪年间开业的福州“蒋兴记”;民国开业的“杨春盛”;及“蒋德兴”等,产品分红、黑二色. 上个世纪50年代末,艺人们进一步将脱胎漆器的赤宝砂和其他漆饰工艺运用到漆筷上,使福州漆筷更具地方特色。
福州漆艺筷子手感丰满,漆膜厚实,层层迭迭,如大海贝壳闪闪发光,漆面光泽亮丽,筷身头部直径达8.3mm以上,极具艺术美感。
对于老福州人而言,漆箸不仅是餐桌上必备的食器,还有着独特的内涵。福州人称筷子为“箸”,正好与“驻”同音,象征财运永驻;而上方下园的形状,也意味着“天圆地方”。
福州漆筷以“台花”、“晚霞”、“赤宝砂”漆筷最为著名。“台花”系锡箔戗花嵌于漆筷表面,经髹漆、打磨、银光闪烁,饶有韵味;“晚霞”采取剔犀技艺,仿暮色霞光,以彩漆层层髹漆,依章法选点打磨,掌握程度,用色彩的对比类比形成退晕的装饰效果,犹如暮色霞光,颇富诗意。
日漆筷不生细菌,不发霉变,易于清洗.且美观有内涵,百看不厌,手感柔和不生硬.时时把玩,能使人心情美好的用餐.中国古代贵族死后还多有漆器做为随葬品,除象征显贵外,盖因漆器千年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