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溪镇位于闽清县城郊,闽江之滨,境内气候温暖,低温冻害少,适宜发展橄榄生产,是橄榄的原产地和主产地。梅溪镇橄榄种植的历史十分悠久,在汉朝时栽培橄榄就十分兴盛。
闽清橄榄是在三国时期就被列入贡品。据说,当时东吴母及二乔就对闽清橄榄赞誉有加。晚唐时,有一种“青果船”,专门运送闽清橄榄到苏杭京广各地贩卖。宋《游宦纪闻》一书中,把福州丁香橄榄(即闽清檀香橄榄)品为全国之冠。
宋代一首《橄榄》诗描绘了北方人吃橄榄时的生动形态:“江东多果实,橄榄称珍奇。北人将就酒,食之先颦眉。皮核苦且涩,历口复弃遗。良久有回味,始觉甘如饴。我今何所喻,喻彼忠臣词。直道逆君耳,斥逐投天涯。世乱思其言,噬脐焉能追。寄语采诗者,无轻橄榄诗。”
闽清檀香橄榄又称黄榄,是福建省闽清县的特产。其果较小,果皮深绿色,肉带黄色,质脆,清香可口,晚成熟品种。檀香橄榄为果中极品。其果小而圆,肉厚而质脆,始偿稍带苦涩,嚼后清香甘甜,回味绵长。自唐代以来,被列为贡品。
从前,闽清县有个叫池香的老人,常往返南洋做生意。当时南洋已有不少闽清籍华侨。他每次出洋,总有许多人托他带话、捎信给海外亲友,因此很受侨胞欢迎和尊重。
有一回,池香从南洋返航,许多侨胞难分难舍地送他上船,对他说:“我们离乡久了,真想尝尝家乡风味,下回你能不能给我们带点吃的东西?”他爽快地答应了。一路上,池香想起自己的承诺,可犯愁了。他一直揣摩:“南洋乡亲少说也有大几千人,带什么东西才能经久不坏,又能够那么多人分享呢?”
经过两三个月的海上颠簸,池香回到闽清正是小粒橄榄收成季节。见满树满园的橄榄,他心头一亮,买了几担小粒的橄榄,特制几个大桶,用橄榄叶铺垫好,然后倒进橄榄,包装严密,以防海水侵蚀。三个月后,池香又到了南洋。侨胞闻讯赶来探问。他边应酬边从船舱搬出木桶,撬开桶盖,顿时芬芳四溢。只见橄榄颗颗碧绿油亮,放进嘴里嚼,清甜脆嫩,口齿留香。就这样一人一颗,嚼得津津有味。大家问这橄榄的名称,池香笑着说:“叫‘小粒橄榄’,可‘小粒橄榄’的名字真是有损其身价,你们替它起个芳名吧。”有个侨胞说:“别看小粒,比这里的檀香木还要香哩。”于是“檀香橄榄”就这样叫开了。
橄榄有降血脂、助消化、生津解毒、健胃醒酒减肥等功效。史书早有“味虽苦涩,咀之芳馥,胜含鸡骨”的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