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文学与艺术 “巡”花生

“巡”花生

广告位

杨埔宅

过去花生采收季结束,一般得等来一场“透地雨”,地里才能开始插地瓜秧。这段等雨的时间,是孩子们捡拾遗漏惊喜的快乐时光,可以经常去地里“溜”花生,也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巡”花生。因为花生在收获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发生果针拔断、荚果掉落或没“挽”干净的情况。这些遗落的花生,如果没有捡拾归仓,埋在土里很快就会发芽,大人们不愿浪费,也乐意孩子们去将它们“巡”回,顺便还可以把地耙得松一点,利于后续种地瓜。

小时候的我也经常挎着竹篮、扛着小勾耙跟堂姐一起去“巡”花生。每到一处花生地,我都得先“巡逻”一番,仔细看看摘完花生的花生藤是否还在。如果花生藤还没被大人们挑回家,我就立马伸手翻找,从中定能发现一些“漏网之鱼”。最常找到的是“琉尖仔”,也就是还没有完全成熟的花生,它们的外壳尚未变硬且颜色偏白,质地嫩得仿佛能掐出水,掰开看里面的花生仁也非常小。第一次“巡”花生,没经验的我把“琉尖仔”都带回家,还把它们铺在太阳下晾晒,谁知第二天去收拾时,那些“琉尖仔”早已失去水分变得干瘪,颜色也灰扑扑的,压根不能入口。后来母亲告诉我,“琉尖仔”是天然的饲料,要趁新鲜赶紧拿去喂鸡鸭才行。

我以前在一垄垄花生地里总是边走边耙,若是瞧见鼓囊囊的荚果露在土外,心里定是一阵狂喜。有时好不容易翻出一个荚果,捡起来发现是烂果,只得悻悻然地将它埋回地里,再踩上一脚压实。如果不经意间瞥见勾耙的齿尖上挂着一个荚果,还有机会从中取出几粒饱满的花生仁。偶尔运气爆棚,用勾耙翻开一层薄土,就有三五个成熟荚果出现在眼前,这样的意外收获,总能让人雀跃不已。

记得有次雨过天晴,我跑出去“巡”花生,结果找到的大多数是发芽或把花生壳顶出裂缝的荚果,也就闽南人常说的“出青”花生。我当下不知这种花生可否捡?只得先拿起一颗瞧瞧,凑近才发现有些花生冒出的芽已经如小拇指般长。掰开壳再看,一些花生仁的外皮早已破裂,白色的果仁都露出来了。最后我还是把这堆“出青”的花生带回家,逐一剥壳,把那些白嫩的芽都掰下来,母亲见数量不少,便拿它们做了一盘清脆爽口的炒花生芽。剩下的花生仁则一股脑地倒进锅里加盐煮熟。虽然发过芽的花生仁口感与味道都差点,但仍是家里孩子们解馋的零嘴,怎么都吃不腻。

现在老家地里依然种植了花生,我有次想带孩子回去“巡”花生,谁知问了家里长辈,才知以前是拔完花生后种植地瓜,如今采用的是花生地里套种地瓜的种植方法,再无等雨的“空档期”,没法去“巡”花生了。我听了怅然若失,但转念一想,时代变了,种地的方式也在变,套种能多收些粮食,总是好的。不过那“巡”花生的乐趣只能留在回忆里了,等孩子大些,再讲给他听听吧,也算把这份念想传下去。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