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虎军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家乡一带有句农谚:谷雨前后,种瓜点豆。谷雨节气期间雨水多起来了,天气也一天比一天暖和,正是春播的大好时机,田野里到处是乡亲们忙忙碌碌的身影。
这时节,乡亲们种的主要是秋季庄稼,花生、红薯和一些豆类农作物。懂一些农业技术的乡亲,还种一些地黄之类的中药材。
播种花生是细活,马虎不得。以前,我们生产队的“老把式”每年会选择不同的地块种花生。
花生能否获得丰收,与种子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保证较高的出芽率,必须选择上一年生长茂盛、没出现死藤且花生仁饱满的花生做种子。种花生不能选择“重茬”的田地——比如说,今年这块地种花生,明年这块地就不能再种花生了,否则就会发生死藤现象,导致花生大面积减产。
播种花生前,先把花生种子浸泡在水里,等花生露出嫩芽,再开始播种。这样做,出芽率更高。播种时,一人用锄头刨坑,一人向坑里放种子,随即把坑封得严严实实。庄稼人侍弄土地一点都不浮躁,实实在在。他们始终坚守着“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季”的理念。
红薯是老百姓舌尖上的最爱,家家户户年年皆种。它耐旱,生命力强,对土地肥沃与否从不挑捡,黄土、红土、沙地皆可栽种。
乡亲们从集市上买回红薯苗,在地头挖一个脸盆大小的坑,倒入水,开始和稀泥;然后把和好的稀泥涂抹在红薯苗的根部,确保幼苗根系水分充足;接下来,在地里按照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的距离刨坑;最后,把一棵棵红薯苗放入一个个坑中,填好土。
我邻居大伯家习惯种药材。他们把略微风干后的地黄根茎折成4厘米至5厘米的短节,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的距离,在田里挖了一个个浅坑,再把折好的地黄茎放进坑里,覆盖土,最后浇上水。忙活一整天,他们一家5口人才把1亩地黄种完。
地黄在秋天收获,经过烘烤,可以制成价格不菲的中药材,既是清热凉血的良药,又是滋阴生津的佳品。这位大伯说,一年全指望卖地黄的钱供孩子上学。这些地黄是他们家美好希望的寄托。
果园里,树上的桃花怒放,雪白的梨花含苞待放。但是,田野里的乡亲们顾不上欣赏这如画的春色。他们挥汗如雨地干活,播种下饱含希望的种子。
有一年谷雨时节,我问整日忙碌的父母:“等等再种不行吗?”妈妈说:“时令不等人。”父亲又给我打了一个比方:“种庄稼和你读书一样,错过了时机,收成就要打折扣了。”那时我不以为然,总认为种了总会有收获的。后来,我看到邻居错过农时补种的庄稼,才知道早种和晚种差别不是一点点,不由得对时令心生敬畏。
谷雨过后,春天就要谢幕了。那些年,乡亲们谷雨时节匆匆忙忙在地里劳作的场景,像一幅春耕图,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