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石马骑山入梦来

石马骑山入梦来

广告位

邵永裕

永泰“九山带水一分田”,山多且高,千米以上山峰 77 座,同安镇境内 4 座。其中海拔1005 米的石马寨,就屹立在我家乡,历经千年,愈发生机,成为村里人最稳当的“靠山”。

名为“石马寨”,其实是一座以寨为名的山。此山半腰处有一巨石,形似一匹骏马伫立在山谷中,远远望去,仿佛静候主人跃马扬鞭。山顶有座寨,二者相得益彰,不知谁概其为名,“石马寨”山名流传至今。

小时候,我随大人到石马寨捡柴,忙里偷闲常约伴登顶。俯瞰四周,山下房屋星星点点,仿佛隐约的天河。

山下村庄,北有大洋镇旗东村,东有同安镇文漈村,西、南两面被丹洋村半包围着,从村头到村尾绵延 5 公里。丹洋原为丹阳。居住在山间盆地的先祖,内心向往着更广阔的地方,无奈山高谷窄,只好把美好的愿望寄托给了地名,改阳为洋。

丹洋行政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丹洋、隔下、长垄。俯瞰村形,恰似一串葫芦,由一根线拴在一起。这根线就是 213 省道,贯穿全村。村域面积 5.1 平方公里,人口近 2000 人(迁居在外600 多人)。村里以邵氏为主,连氏 1 户。邵氏于明永乐二年(1404)拓荒置户于此,其过程似乎冥冥之中带着天意,充满戏剧性。

邵氏入闽始祖邵楚苌,唐时避安史之乱,由河南安阳迁福州邵岐。随着时间推移和人口增多,居住地由城外向城内靠拢。福州城的新塔街邵氏祠堂,便是当时城内居住中心。明永乐年间,随着全国人口大迁徙,福州城各族姓也开始向外迁徙。明永乐二年(1404),永泰各乡村开始拔屯拓荒。居住在新塔街的邵氏,往哪里安家?一天晚上,邵氏第 26 世伯垣公做了个梦,梦见自己骑着一匹黑骏马,站在山上,俯瞰山下村庄,指点着脚下的山川溪流。

依着梦境,他在拔屯分地中,找到了永泰丹阳(丹洋)这地方。于是,他不再彷徨,认定梦中的家园就在眼前。

如果说,这是“跑马圈地”,先祖邵伯垣顶多算是一个圈地者和见证者,那么真正的经营者,应是几十年后的事了。

1404 年邵伯垣领受丹洋拔屯地后,其家族长期在福州鳌峰新塔街生活。据传,他只派了 10个士兵据守经营,分别姓倪、刘、张、柯、安、马、王、潘等。又一说法,这 10 个随带士兵,系其曾孙邵畴带来,分兵把守村域边界。村里地名:倪厝里、刘氏窝、柯厝、张泰墘、安门隔、马精坑、双王墘等皆为 10 个士兵造房驻扎地。

迁居丹洋邵氏,受邵铜文化影响最大。邵铜,明甲戌孙贤榜进士,任监察御史,巡视京城,总督两浙盐课,弹劾昏官。他为官清正廉洁,亦重视文化传承,著有《户册易见图》《湖重山人集》《鸣盛集》等。有道是:“何妨云影杂,榜样自天成。”600 多年来,丹洋村耕读文化蔚然成风,走进邵氏祠堂,只见厅堂挂满了文魁牌匾,其中有邵锷、则扬、师董、师煜、宣华、文祯、文奎、文趾、文品等,此辈由明至清皆有。丹洋邵氏崇尚读书风气传为佳话。清乾隆年间,苏知县巡察全县众多村落,走到丹洋村,了解到小小村庄竟有如此多的举人,还有进士,大为震惊。感动之余,命人拿来笔墨纸砚,欣然题写“士林模楷”授挂祠堂。牌匾犹在,黑底金字依然闪耀着先祖荣光。

邵氏后辈不忘传承读书家风,倡导“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理念,鼓励子孙读书成才。从 1952 年新中国实行高考制度后,村里先后有人考上大学,在那大学生稀缺的年代,丹洋邵氏连出大学生成为佳话。邵永祥于 1960 年考上西安交通大学,邵永基于 1964 年考上南京土木工程学院。此后人才辈出。这现象,引发周围村民的赞叹和羡慕。

丹洋武术文化远近闻名。清朝时,邵师严在比武中斩获“武魁”称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邵氏重视武术文化传承,三个自然村,上起丹洋、中至隔下、下至长垄,豹拳、杖法等,以房、队(生产队)为单位,习拳练武成为时尚,20 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

丹洋村域狭长,三个自然村由三个小盆地构成,不规则隆起的山峦或山峰,成为修筑寨堡的理想场所,也是躲匪避难的最佳选择。寨堡主要分布在丹洋自然村,此村面积最大,人口最多,最重要建筑也在此。于是,丹洋成了行政村的名字。

丹洋村有四个寨,分别是新寨、旧寨、矮寨、石马寨。新寨与旧寨建于清朝年间,早建的叫旧寨、后建的为新寨,建造年间不详。旧寨 90多岁老人邵长荣说,10 岁时(1942 年)他还在旧寨嬉戏玩耍过。寨堡规制完整,分为上下落,石墙把整座山头围得固若金汤,矗立在山峦的最高处。民国七年(1918)土匪吴焕山打家劫舍、放火烧房时,全村男女老幼都躲在旧寨里,安全无虞。那时,旧寨里还住着邵孟桃、邵孟进等家人。解放前后,寨里人陆续往外盖房,旧寨房屋逐渐倾圮。

新寨建在旧寨斜对面的山头上,1837年举人邵宣华所建。上去要爬一道长长的岭。接近岭的顶端,种菜的园坪,依山势逐级提升,然后过渡到宅院。瓜果飘香季节,这片园坪郁郁葱葱,还有许多让人垂涎的水果,仿佛世外桃源。新寨三落建制,规模宏大,加上周围园地开阔,风景迷人,我常流连忘返。

1983 年,住腻的人们,纷纷往外建房,由于缺钱少料,新寨被拆除当作建材或卖钱按份分掉。厅廊铺设的一条长约 6 米、宽近 1 米的大石板条,全部按石板材卖给了大洋公社,作为新建办公楼压廊使用。矗立山头 146 年的寨就这样消失了。

丹洋的四个寨,依石马寨山势逐级布局。旧寨地势最低,新寨其次,矮寨位于石马寨山腰,石马寨处于峰顶。为何如此选址?据说主要是在匪乱时,作为避难撤退路径来谋划的。

矮寨位于新寨与石马寨间的一座山坡上。此寨比新寨早,但未建成。据传,建矮寨的主人为宣华祖父,名则仁,准备动建时,由于建寨的位置处于风水学上的龙脉,村里另一房头担心斩断龙筋。精通诗书的文人邵则进,写了 16 字上书官府:“太平世界非纷乱天下私起营寨邵则仁。”则仁被治罪进狱至死,留下矮寨空址的悲叹。

石马寨位于丹洋村的顶峰。山顶面积约 5000平方米,遗留 1 座石屋、1 个碑址。寨墙被莽草覆盖,只有寨门的垒石可见。石马寨建成时,绕着寨墙有一进深的房屋,村里遇有匪乱时,曾发挥过作用。后来风雨侵蚀,倾圮殆尽,仅余一圈石头垒成的围墙和一座石屋昂首屹立。石屋楹联写着:“帝功开宇宙,王泽荫闾阁。”横批:“石马寨。”上题款:“道光己巳年孟冬立。”下落款刻:“信士弟子邵、朱、连仝立。”在石屋的附近,留有“盘古帝殿”石碑遗址。据说,在清朝、民国期间,来自四面八方的猎人,狩猎后都会登山来此祭拜,以求平安。盘古大帝是山脚下民众的保护神,自从伫立山头,始终俯视山下,察看苍生,与悠悠天地共存。

丹洋村四周环山,蜿蜒其间的道路,打通了与外面世界的联系。村里人很朴素,信仰佛道文化,尊奉天地神明。在村头的位置,建有积善堂,供奉“古溪大王”,每年正月初三,抬出八顶大轿,巡游全村。所过之处,家家户户鸣炮迎接。这项活动年年举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八顶大轿造于清代,其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如今已成文物。在村尾的地方,盖有供奉“泗州佛”的亭子,祈望村人进出能够平安顺意。

2004 年,村民集资重修邵氏祠堂,由于建构完整,功能齐全,形貌有仪,被福建省列为永泰县同安镇五大名祠之一。近年来新修并扩建了积善堂、二祖厝。除了传承信仰文化,还把现代文明融进村民精神追求。积善堂和二祖厝,增添了舞台和观众席,成为村里文化活动聚集地,一台台戏剧和文艺表演,不断丰富村民的娱乐生活。

在解放战争时期,村里许多壮劳力参加了闽中游击队。邵瑞琛任队长,领导的游击队员 300多人,其中邵家子弟就有 30 多人。

丹洋虽说不上显要,但溯其邵氏繁衍史,却散发着对安居乐业的不懈追求:从石马骑山到拓荒栖身,从建寨避匪到供神祈安,从守道勤耕到“士林楷模”,从红色游击到戏院赏剧,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族群、一个村庄进化演绎的进程。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