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宗教信仰 万寿头陀寺

万寿头陀寺

广告位

万寿头陀寺,又称万寿寺或头陀寺,位于福州市的闽江之畔,它的历史,就像这江水一般,奔流不息,源远流长。

最初,它坐落于福州市的坞尾革新街,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流转。寺庙坐北朝南,那正面的屏风式牌楼墙,是福州民间祠堂常见的样式,古朴而庄重。走进山门,便是主殿,五间宽敞,九架梁深邃,穿斗与抬梁结合的木构,坚固而精巧。硬山封火山墙,守护着寺庙的安宁。左右两侧,分别是观音阁和关帝殿,供奉着佛圣和王法助禅师的塑像,香火袅袅,信徒虔诚。寺旁,曾有大士楼和武圣楼,如今已湮没在历史的尘烟中。

万寿寺的历史,与一位名叫法助的僧人紧密相连。元大德七年(公元1303年),他发愿要建造一座石桥,连接两岸。历经十八年,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大桥终于竣工,而法助和尚却已仙逝。为了纪念他,人们便以他生前所在的万寿寺为桥名,称之为万寿桥,也就是今天解放大桥的前身。同时,人们还在江边大桥附近创建了头陀寺,以缅怀法助禅师的功德。寺内立有《头陀寺法助禅师赞》碑,碑文上写着:“仁哉我师,功德堪思。台江观海,善愿心持。十方普渡,辛苦不辞,架桥叠石,再世成立。往来行旅,络绎奔驰。昔忧险阻,今乐坦夷。其利溥也,施及来兹。是宣享祀,在此江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助禅师的敬仰和怀念。

世事变迁,万寿寺逐渐荒废,而头陀寺却香火日盛。民间逐渐将两寺混为一谈,于是便有了今天的万寿头陀寺。从明朝到清朝,万寿头陀寺几经兴废,几经重修。清代,它成为了怡山西禅寺的廨院,由西禅寺派僧管理。光绪九年(1883年),乡绅陈承裘、高廉远等人募资重修,并在寺旁建造了大士楼和武圣楼。为了维持寺庙的日常开销,他们还将剩余的土地改建为店屋出租,将收入充作寺内的香灯之资。同年七月,福州海防分府与闽县知事联合出告示,明确此寺永归西禅寺所有,严禁外人侵占。寺僧将这份告示刻在客堂外的左墙上,以示警戒,只是如今,这石碑也已不知所踪。

进入新世纪,为了配合中亭街房地产项目的开发,万寿头陀寺于2000年被迁往闽江对岸的龙潭角镇北台山麓。这一次迁徙,使得佛教、道教、福州民间信仰以及基督教这四种不同的宗教文化汇聚在同一座小山上,形成了一处独特的文化胜景。

如今的万寿头陀寺,不仅是一座寺庙,更是一个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文化传承的场所。它见证了福州的历史变迁,也记录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先贤的敬仰。它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静静地伫立在闽江之畔,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也展望着未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