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阳
昨夜下了雨。
雨不大,刚够湿地皮。但凌晨5点出门买菜,却感觉空气变得冷冽,应该还是下了雨的缘故。
早市的这条福屿后路,凌晨5点路灯就熄了,但此时的天还没亮,路上黑魆魆的,早来的摊主们在自带的LED灯下,不紧不慢地摆弄着自家的摊子。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天冷的缘故,顾客很少,可怜了这些风尘仆仆的摊主。
到尤溪人的肉摊,买了几片梅肉。梅肉就是梅花肉,它是猪的第四、第五肋条部位的颈背脊肉,因纹理形似梅花,故被称梅花肉。这个部位的肉质最为细嫩,肥瘦相间,肥的香腴,瘦的鲜嫩,而且几乎没有筋膜,无论煎、烤、炖、炒,都非常好吃。
我最喜欢香煎梅肉。
买肉的时候,交代摊主将梅肉切厚片,吃之前,将梅肉放入冷水中浸泡出血水,洗净,用厨房纸吸去水分,再用松肉锤或者松肉针打破它的肌肉纤维,这样方便让梅肉入味和烹饪。
梅肉松好之后,两面撒上黑胡椒,加盐、蚝油、生抽,放入冰箱腌制半小时以上。平底锅放适量橄榄油,全程开中火,烧至八成热,下梅花肉,煎至变色翻面再煎,几分钟后,筷子能穿过肉块即成。
再到平潭屿头人的海鲜档口,买几条鱼。今天买的是油。
油鱼祭刺多价廉,却是一种十分美味的鱼类,有点像鲥鱼,鳞下富含油脂。《海错百一录》上说,鱼祭鱼产咸淡水,身扁薄,多鲠,多油,似鲥鱼而鳞小,背上有鬣者福州呼油鱼祭,冬月得者,味腴。屿头与长乐松下、梅花隔海相望,这一带海域江海相汇,海产味道最好。张爱玲三恨,恨鲥鱼多刺,恨海棠无香,恨红楼未完。但为一饱口福,又怎么能怕刺多呢?
冬月里油鱼祭最是肥腴味美,即使刺多,奈不得如此美味,只要足够新鲜,也是非买不可。城里人谈刺色变,尤物在前也熟视无睹,便宜了我们这些假城里、真海边的乡下人,暗地窃喜。年前这段时间,也是很多蔬菜最脆嫩的时节。比如冬笋、豌豆尖、生菜、鹅菜、茼蒿(皇帝菜)、油菜心(薹)。
鹅菜与皇帝菜虽然都属菊科茼蒿,但味道大不相同。福州的鹅菜,指的是大叶茼蒿,叶短,宽大肥厚,有菊科独特的香气。皇帝菜又叫小叶茼蒿、细叶茼蒿,叶狭小,叶肉较薄,味道清爽。
汪曾祺曾写过家乡的蒌蒿,说它极清香,“即食时如坐在河边闻到新涨的春水的气味。”皇帝菜也是。鹅菜吃叶,皇帝菜吃茎,此时的皇帝菜茎极幼嫩清气。
最近也经常到早市买红菜薹。四川人喜欢豌豆尖,湖北人爱食红菜薹。这两种菜,过去在福州并不多见,不知从何时起,市场上也慢慢地常见了。
菜薹在南方是家常菜,但福州吃得最多的,还是油菜花的菜薹。如果其他绿叶菜抽薹开花了,也经常拿来吃。这时节,油菜的菜薹也嫩,剥去粗皮,掰两寸长许,葱蒜爆香,下锅清炒。或者滚水焯过,加白灼汁、蒜蓉凉拌。
红菜薹做法相似。但这个时候的红菜薹,极嫩极幼,无须剥皮,而且不剥皮的红菜薹更脆,吃时咔咔有声。将红菜薹掰成两寸余长的段,并与叶子分开。大火烧锅,放油,下葱蒜爆香后旋下菜薹,快速翻炒几下,再下叶子。炒红菜薹的诀窍,就是大火快炒,到六七成熟即停火。不要揭锅盖,用余温焖熟,这样炒出来的菜薹,脆嫩不蔫,色泽鲜艳。
有一年年前,去连江贵安,当地朋友也用类似办法,做虾米芥菜薹。
焖出来的芥菜薹有着浓郁的芥末味,食后通体舒畅,健步如飞。只是城里的菜市场很难买到芥菜薹,吃过一次之后就再也没有吃过,一直念念不忘,难以忘怀。
我家冰箱常年备有鲜虾米。但福屿后路早市,什么时候会有芥菜薹呢?
汪曾祺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柴米油盐是最俗气的日常,早市上不会有人们眼中所谓的成功人士,也不会有什么大起大落、大悲大喜。人们都是为了生活而忙碌,为更好的生活而早起。
生活很不易。快乐有时却很简单。
密码就藏在最俗气的柴米油盐里,把日子安顿好了,快乐就变得容易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