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敖江第一石

敖江第一石

广告位

苏静

敖江,原名鳌江,亦称岱江。这条连江人的母亲河,发源于古田县东北鹫峰山脉、龙泉髻山南麓,西南流经鹤塘折东南流,经罗源霍口、连江凤城镇转东北流,至浦口、东岱入定海湾。源头至潘渡塘坂称霍口溪,塘坂以下始称敖江。

敖江犹如一匹奔腾的骏马穿行于深山峡谷之间,绵延西北数十里,横贯连江境内,自西向东流,从岱江入海。蜿蜒的江水流至长汀村境内时已趋平缓。长汀至塘后一段地势平坦,树木葳蕤。长汀村西1500米处的塘后江边突兀起一丛叠石,色泽紫黑,状似乌纱帽,俗称“状元帽”。据说历史上每逢酉年科举乡试,状元帽上草木茂盛,则连江庠生中试者必众,诚为奇事也。“状元帽”石碣,因有北宋进士林震题刻,被邑人称为“敖江第一石”。

林震(1017—1085),字伯威,号解公、介翁,连江县人。宋庆历二年(1042年)壬午诸科进士,官至大理寺评事、左史、承事郎。

“状元帽”由三块巨岩重叠,上小下大,小者两块列于大石上,状若纱帽,石上灌木青翠酷似帽簪。石的下侧直入水底,露出水面部分高约8.5米,宽约5米,石紫黑色,又称石碣。面江石上有一段摩崖石刻,纵2行,字为楷书,正文阴刻“源远流长”四字,字径高0.8米,宽0.65米,左下方落款“荆石林震”,字径约0.2米。落款中的“荆石”何意?有人说标注姓名前或是籍贯、祖籍地,或是字号,但与林震的字号不符;也有林氏族人考证说“荆石”即“泐石、刻石”之意。该岩刻书于北宋庆历年间,迄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

据清人笔记所述,林震长于诗,尤擅集唐人句。《金玉诗话》及《蓼花洲闲录》记载,林震曾以集句“扬州十里小红楼”(宋·汪存《步蟾宫》)对“天下三分明月夜”(唐·徐凝《忆扬州》)。中央文史馆研究员张伯驹《素月楼联语》考证,宋人连江林震,最擅集句诗联。据宋代李俊甫《莆阳比事》卷三《山光寺晚春集句》记载,一个晚春时节,林震与客人散步至山光寺览观陈迹,客举“青山有恨花初谢”之句,林震思绪敏捷,即以唐代杜牧的《金谷园》诗中的一句“流水无情草自春”应声对之,可谓对得天衣无缝,令人称绝。可惜林震集句原诗已经失传,连邑亦只见其题“状元帽”之句而已。

奇异的景色,总留下美好的传说。相传“状元帽”乃连江明代名臣张子初安葬其母时,神奇飞来一块石头而形成。张子初少时聪颖,有一天他在池塘洗澡,县官经过,以“树老当衣架”出句考之,子初随口而答“塘小做澡盆”,一时语惊乡里。张子初18岁中举,翌年进京赶考,夜宿江苏镇江悦来客栈,半夜梦见两盏红灯高挂,上书“天子门生”“状元及第”,霎时满屋红光,光彩照人。张子初寻思,这必是我金榜题名的预兆。可结发妻子李氏其貌不扬,不配诰命夫人之称,我定要娶两房娇美女子为妻,方能遂我心愿。正浮想联翩之际,却见红灯隐去,屋内漆黑一团。张子初猛然醒悟,欲摒弃杂念,然为时已晚。果然子初考场失利,名落孙山,黯然而归。几年后,张子初中举走上仕途,一生为官,都以此为戒,谨小慎微。数年后,张子初母亲仙逝,墓地选址在敖江之畔。安葬之时,忽然电闪雷鸣,风雨交加,飞沙走石。一会儿,雨过天晴,张母停棺已被砂石淹没,原处隆起一座大坟。坟后却多了一块巍巍巨石,远望颇像一顶从前状元戴的乌纱帽。据说古时连江进京赶考的仕子都要到“状元帽”前道别,以祈文运亨通。

明代儒将陈第游览长汀状元帽时曾作《云汀巍石行,酬刘学博、陈山人》:“云汀之石何崔嵬,丹青窈窕临江开。停停壁立十余仞,澄波素练相萦回。上有缤纷不老之藤树,下有葱菁未扫之莓苔。扪萝直欲陟其顶,路穷径仄空徘徊……”当代连江邑人、红学专家秦淮梦也曾题诗曰:“紫碣玲珑峙岸边,劫波历尽自巍然。题崖进士知何去,逝水悠悠绕石前。”既可应景,又怀先贤。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