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高应松祠堂

高应松祠堂

广告位

在长乐古槐镇洋布村有一座高应松祠堂,也称“锦屿高氏忠烈祠”,祠堂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距今已有600年历史,是为纪念民族英雄高应松所建。

该祠为典型的明代建筑,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经清、民国重修,历经沧桑,保存至今。祠正面为粉红墙体,墙彩绘,两侧马头墙,辟三门,中设石框门,上嵌明刻“锦屿高氏忠烈祠”石横匾完好无缺,左右为拱形,后二进,木构梁,两侧鞍式山墙,正面阔三间,进深五柱,前有回廊,恢宏气派。正厅的为敕赐的珍贵铁梨木横梁,长4丈许,径1.5尺,呈茶油色,实为罕见之物。先贤骚客为忠烈祠妙联佳句甚多,其中有王遵道题其木主曰“宋不降表忠节死国之臣”。知县夏允彝送“宋室忠烈”匾及联,“奉旨谥文忠”,匾额“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宋人周赘全有“平生正气可盘、可诰,文章节义,公独兼二”。宋帝诏书云“疾风板荡,始识诚臣,卿经纬全才,险夷一节,当国乱身危之际,主扰臣辱之时,人多偷生以自全,卿独效死而勿去”。表现出忠臣之气节。成为缅怀先烈、激发后人的重要场所,历来受到世人的崇尚和敬仰。

高应松(1212—1276),字筼亩,长乐屿头人。应松少时端重有志,勤奋好学。南宋理宗淳祐元年(1241)中举人,宝佑四年(1256)中进士。因其能文善武,政绩卓然,景定五年(1264),擢江南东路建康府广德军通判(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召为国子监丞,擢礼部员外郎,翰林院权直。

德祐元年(1275年),元兵长驱直入,兵围临安,贾似道被动应战,大败。皇太后要高应松写降表,求和封小国以苟且偷生。高应松哭跪在地,坚决不同意写。1276年,文天祥被元军扣留,元军攻破临安城,文武百官纷纷逃离,只有高应松等九人慷慨留守。宋恭帝为了笼络人心才开始重用高应松,并要求他再次写降书,高应松既不愿意升官,也不肯写降书。后来,元军将南宋君臣掠到北京软禁,高应松悲愤绝食,七日后以身殉国。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被他的事迹感动,为了表彰,谥其为“文忠”,在明代他被奉为文官的典范。后人敬仰他的气节,在其故乡建“锦屿高氏忠烈祠”以志纪念,还修复了故居“枢密第”,保存至今。

在祠堂顶上有一条铁梨木的大梁,是当年修缮祠堂的时候明朝皇帝御赐的,全省只有两根,祠堂占一根,保留至今;写有“奉旨谥文忠”的牌匾,是皇帝追悼的圣旨;另一幅牌匾“宋室忠烈”与中柱的对联一道,是明代最后一个知县送给祠堂的,凡此种种,皆是为表彰高应松的功绩。

上世纪90年代,忠烈祠又一次进行大修,修缮后的古祠古韵依旧,高大宏伟,虽雕梁画栋,却庄严肃穆。保留了原有的整体风貌。殿内有原木色的木结构立柱,大梁都被重新修整过,还复原了一些精美的木雕、牌匾,透过岁月的尘埃,依稀可见它曾经的辉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