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江中古刹——金山寺

江中古刹——金山寺

广告位

“月光光,照池塘;骑竹马,过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娘子撑船来接郎”,《月光光》是一首作于唐代的福州童谣,千百年来代代传唱,随着背井离乡的华侨传遍世界。

童谣中“洪塘水深不得渡”指的就是今天的金山寺渡口。在渡口边的石碑上记载,金山寺原名“金山塔寺”,又名“塔湖兰若”,原是江心的小石阜,四周环水,川流不息,水绕寺转,寺随江浮。因为它的形状像石印浮于水面,有如江南镇江之金山,故曰“小金山”。 “从潮高下,水涨而山不没”。

在五代时期,小金山上建起七级八角石塔,高11.5米,名为金山塔,以185块白梨石砌构而成,造型简朴,缀合精密。金山塔本是江上的航标,南宋绍兴元年(1131年)围塔建寺,名金山塔寺。因限于地形,寺院没有巍峨的殿阁和巨大的佛像,但玲珑精巧的建筑倒映在水中,分外别致。 从岸边到金山寺相距约70米,原是有石桥相连的,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桥被洪水冲毁,从此到金山寺只靠乘坐小舟横渡。远望寺与塔,犹如一方带柄的金印。因而金山寺也被称为“浮塘金印”。

金山寺是目前福州地区唯一的水中寺庙。早在民国时期,金山寺就数次被作为主题图案印在当时福建政府发行的钞票上,时至今日,它仍是介绍福州风光时不可或缺的一景。每当夜幕降临,月光洒在塔的身上,塔身闪烁着幽幽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传说金山寺建于大鼋(yuán,鳖类中最大的一种)之背,潮落鼋则下潜,潮起鼋则上浮。因此即使是洪水泛滥,古寺也会在大鼋的守护之下安然无恙。但现实中,金山寺曾多次被洪水损毁“,浮塘金印”只是美好的愿景。

弃舟登寺,进入金山寺,是自然风光之外的另一种人文风景。可见寺基石缝上有一榕树,虬曲多姿,形状很像黄山的迎客松,上有妈祖阁、大悲楼、金山塔和左右两间配室等主要建筑。穿阁而过,就到金山塔下。塔为全寺的中心建筑物,塔身几乎同观音殿屋顶齐平。基座正面,中为石阶,两侧砌有石栏杆。塔前有“观音阁”,塔后有“大悲楼”,左右各有一间斗室。

左为“怡怡斋”,据说曾是众多洪塘文人仕子的读书处,如明嘉靖年间的七省经略张经、明万历二十年的状元翁正春等,他们或在此读过书,或题过诗,留下过墨宝。文有不少。其中元代王翰的一首诗,颇能道出它的天然之处“:胜地标孤塔,遥津集百舱。岸回孤屿火,风渡隔村烟;树色迷芳渚,渔歌起暮天。客愁无处写,相对未成眠。”

右为”借借斋“,贡奉着三一教创始人林龙江。相传在明嘉靖倭患之后,莆田学者林兆恩(林龙江)羡慕金山寺胜景,寓居寺内著书立说,他在此致力于身心性命之学。久之,心有所悟,认为儒、道、释“其教虽三,其道则一”,于是创立了“三教合一”学说,此时倭患愈演愈烈,闽海生灵涂炭,洪塘也遭劫掠。他倾囊掩埋死难者遗体,并为他们做了超度法事。因他“普度”用的器具都是向周边居民借来的,所居之所就被命名为“借借斋”。对于他超度死难者的善举,洪塘人则是通过延续其创立的宗教仪式来纪念,这便是从明代传承至今的逢甲普度法会。这里还有一副对联,相传也为林兆恩所写“:山川寄迹原非我,天地为庐亦借人”。

从石塔右侧步入大悲楼,楼内香火旺盛,烟雾缭绕。大慈楼是寺庙的主殿,供奉着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三圣的两侧分奉着地藏王菩萨和目犍连尊者。寺虽小巧,却敬奉着儒释道三教的香火。妈祖、西方三圣、伽蓝菩萨、三一教主毗邻而处,各自香火鼎盛。信众执五炷香,就可“一站式”地于这玲珑小寺中感受兼容并蓄的多样信俗。这些神像造型庄严,神态各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理学家朱熹也曾到寺里讲学,因此金山寺建有“朱子楼”予以供奉。他为金山寺写过一副楹联“:日夜长浮,不用千篙争上水;乾坤屹立,独能一柱砥中流。”这副对联不仅表达了朱熹对金山寺地理位置的赞美,也寄托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刻领悟。末代皇帝溥仪的师傅陈宝琛,也曾在游览金山寺时挥笔题写“禅棲”二字,感慨金山寺出离红尘的意境。在妈祖殿后壁,有个“是最胜处”的匾额,是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于民国二十四年题写。

金山寺曾以“八大景观”闻名于世:洪塘古渡、石仓秋烟、妙高钟声、半洲渔火、云程石塔、岊水风帆、环峰夜月、旗麓斜阳。有诗赞曰:“不道金山亦有双,一拳虽小势难降。波心矗立原无异,未必闽江让镇江。”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以“金山寺”为题,赞颂宣扬,平添另一层文化韵味。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