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福州方言 “走马”没有马

“走马”没有马

广告位

林叶

阳台,现在通常就是指楼房外面的平台,这是没有歧义的。在福州话里,称呼阳台有个根据字面直译来的发音。但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福州人那里,还可以听到另外一个说法——走马,指的也是阳台。这是怎么回事?

“走马(音:zau24 ma33)”,应是“走马楼(音:zau21 ma21 lau53)”的简称。中国古建筑样式里,围绕着一栋建筑物外围,或围绕中庭、院子而建的走廊,福州人称之为“走马廊(音:zau21 ma21 loung53)。原意应该是“因其空间高且宽大平坦能骑马畅行,而得名”。后来出现了二层以上建筑后,回廊也出现在了二层、三层,虽然马不大可能骑上去了,但依然沿用了“走马/走马楼”的称呼。在福州,“走马廊(zau21 ma21 loung53)”也指代了建筑外围的各式走廊。

小时候,我家住的是两层联排的小楼,年代不详,应该是解放后的。红砖墙、杉木楼板、青瓦屋顶,两边各有一个贯穿整栋楼的“走马”,木构、栅栏式,几个小孩常常喜欢抓着“走马”的木栏杆,把头使劲从栏杆探出去,比一比谁吐的口水更远。这样恶劣的游戏一旦被大人发现,就会听到一声穿透天际的呵斥:“复敆走马礼做世乇呆事?!”

后来家里盖了常见的小洋楼,依旧在楼的外围建有贯通各个房间的走廊,去除了栅栏样式,替代为砖砌的一米多些的封闭矮墙。母亲还是习惯将其叫为“走马”,而上了学读了书的小孩,开始把它叫成福州话发音的“阳台(音:yong53 dai55)”。两个发音并行不悖,彼此两辈人也都能心领神会。这种混用一直延续,如今大家搬进了现代小区的高层住宅,阳台已经萎缩成延伸出房间外小小一截,离原本的“走马楼”形神俱远,但很多老福州人还是习惯“走马”“走马”地叫。

“走马”是变迁但没有断裂的语言密码,从中我们又可以一窥祖先的某种生活场景与气息。阳台原本也是个古已有之的词,意指“男女合欢的处所”,“风柳摇摇无定枝,阳台云雨梦中归”,这意思现在已经基本不用了。现在所指的“阳台”,是到了近代随着外来建筑的出现才在中国出现的。

鲁迅的《且介亭杂文末编·“立此存照”(二)》:“早晨等在洋台上,看你开门,我多看见你芳影,很是快活。”茅盾的《虹》也写道:“通到洋台上的一扇门开着,颀长的一个男子倚在门旁,脸儿向外。”到了迟一些的张爱玲那,“洋台”已经变为“阳台”。张爱玲的散文《我看苏青》:“我一个人在黄昏的阳台上,骤然看到远处的一个高楼,边缘上附着一大块胭脂红……”

“走马”这个词本身,在现代汉语中也依然活跃,“走马换将”“走马看花”“走马上任”,基本上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浅白的字面意思,“行走的或疾走的马”;一种是延伸意,比喻匆促、快速,时间短暂,“更做道走马儿恩情,甚前时聚会,昨宵饮宴,今朝祖送,来日离别”。

只是此“走马”非彼“走马”,你知道了这些,也是偶尔能装作不经意说出来嘚瑟两下的噢。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