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均南
周末就是七夕,每年这个浪漫的节日总会引发单身男女们无限的遐想,他们希望在这个节日里出演一次“织女”或是“牛郎”。所以,七夕一到,一个高频词就会出现在福州人的对话里——“千一”。
这个有点怪的词,形容的是恋爱中人的浓情蜜意。“千一”其实是个数字谐音梗。因为“千一”写为“1100”,而“1”在福州话中读作“幺(音:iu55)”,与“邀”谐音,“0”在福州话里读作“环(音:kuang53)”,所以“1100”就是“邀邀环环”,这可不就是情侣手挽手在花前月下漫步的情景么?
在多数人眼里,七夕常常被视作是情人节。但福州人对于七夕和牛郎织女的传说似乎没有什么滤镜,在传统福州歌谣《七月七夕》里,七夕的鹊桥会是被戏谑打趣的:七月七夕鹊搭桥,牛郎织女渡天河。人人都说神仙好,一年一度好什么?
听着就对神话的爱情不那么向往。福州人是把七夕称为“七月七(音:cik21 nguok5 ceik24)”的,既然爱情不是“七月七”的主题,那“七月七”这个节日里,少不了的是什么?其实是“蚕豆(音:cieng21 nau242)”。
在七夕神话中,牛郎掌耕种,织女掌丝织。而蚕恰恰就是织女从仙界带入凡间造福百姓的动物。织女把蚕种分给百姓,农户才得以养蚕、收丝、织布、过上好生活,因而“蚕”是由“天”“虫”两个字组成的。对此,福州人也不能免俗,在这一天要吃蚕豆,还要向织女乞巧。该习俗在福州广为流传,有福州方言诗为证:
人间巳乞天孙巧,蚕豆相遗又结缘。结得良缘成不解,人天欢喜两忘言。
但蚕豆在福州的七夕这天成为主角,还另有理由。
每年七月七,传统的福州人会依习俗准备蚕豆宴,互相赠送煮熟的蚕豆,在夜晚一边吃蚕豆一边“冇讲(音:pang53 ngoung33)”,也就是拉扯闲谈,聊聊天。这个习俗和爱情没有什么关系,它的形成主要还是因为清朝乾隆年间的一段佳话。据说,当时的福州知府李拔注重农事,提倡广种蚕豆,蚕豆的收成时间刚好在七夕节前。为了庆祝丰收,农户将蚕豆煮熟,分送邻里,互相感谢对方在农事活动上的帮助,这在福州话里被称为“分豆结缘”。
正如诗中所言,福州话里七夕的结缘不单单是男女结爱情之缘,邻里同乡互帮互助的友情也是结缘。如果邻里朋友间先前有什么误会矛盾,在这一天互相送一些蚕豆,双方便不计前嫌,重归于好了。此外,食蚕豆在福州人眼里还有一种去秽避邪的功用,民间有“分蚕豆,结缘分;食蚕豆,咬鬼头”的说法。
“七月七”就这样在福州渐渐地就成了结缘节、邻里节。其实我感觉在它的节日意义里,友情的成分还远大过爱情。
不过,福州的市花茉莉也是七夕节的主角,因为每年七夕前后正是茉莉盛开的时节,又因为“茉莉”与“莫离”谐音,所以如果非要在七夕的福州寻找一个爱情的象征物,“茉莉”或可替代“蚕豆”上场,也算是很应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