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悠悠古驿道

悠悠古驿道

广告位

梁琳

古时,福州有四大省际官道,分别为福温、福瓯、福延、福莆。它们连接起福州与外界的往来。其中大北岭古驿道属福温古道的部分遗存。

大北岭古驿道修建于宋嘉祐三年(1058),相传为时任福州知州的蔡襄牵头,怀安知县樊纪募资建造,距今已有近千年。它起自福州新店镇象峰村,过板桥,越汤岭,穿宦溪镇降虎村通向连江县境,全长3.6公里,是古代福州通往闽东的北驿道,闽都子弟进京赶考的必经之路,几乎所有的福州状元都曾经踏上过这条驿道,故又称作“状元古道”。

道口起始处立有一块无字石牌坊,门楣方形,看上去好似一顶古时状元帽,帽顶、帽墙、帽翅,帽墙两侧各一根羽翎竖起,一一分明。石牌沉默不语,这让我们愈发增添好奇和向往,渴望踏上这条悠长而曲折、隐没而无言的千年古道,寻探它的来路与去处。

一场雨过,朝阳铺洒在远方的层层石阶上。古道幽静,耳畔不时响起风吹过山林、雀鸟穿行林间的声响,还有草间的虫鸣。沿途经三亭,亭子都由石块简单砌成,内有木头梁柱。这是供那时赶考的学子们歇脚、避雨的风雨驿站。

大北岭头的“文昌阁”是第三亭,阁楼旁的崖壁上凿刻有“状元岭”三个赤色大字,附近有一处“南无阿弥陀佛”的石刻题字,落款是“鼓山比丘无明留念,康熙九年闽县弟子张仕祯立”。这里是大北岭海拔最高处,视野开阔,回望福州城,“山在城中,城在山中”的景观尽收眼底。过了“文昌阁”就要往山下而行了。

我们一路谈论着、遥想着古时赶考学子行路的几多不易,行至古驿道终点宦溪村。真是有村就有桥。这里静卧着一座古桥——宦溪桥,它建成于北宋元祐六年(1091)。长长短短的石条铺成了平整的桥面,一墩两孔,桥头溪边有一道元祐六年题刻的石碑。

追逐着斜阳,我们赶往距离宦溪镇降虎村百米远一处叫降虎寨的遗址。

降虎寨又名云漈关,建于明代,明王应山《闽都记》载:“降虎岭有寨,置戍。”山寨处于宦溪镇东部的降虎岭隘口之上,这里地势狭隘险要,为古时福州北面的重要门户,兵家必争之地。明嘉靖年间,民族英雄戚继光曾率兵破寨,消灭了盘踞寨中的倭寇。194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此寨解放福州。此处现仅存前后两座寨门,均为大石块牢固垒叠而成。这里阴冷潮湿,城墙上藤蔓青苔团团簇簇。墙身排列整齐的方石缝隙里生长出大大小小的绿蕨,更加映衬了寨门的古老与荒凉。

至降虎寨时已是傍晚。我站在古朴的城墙隘口,感受身旁的风,远望向北蜿蜒的古道,不由心生感慨。这便是“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吧。古道艰险莫测,那时赴京赶考的学子徒步跋涉,几多不易啊!

当地有民谣:“北岭石阶三千三,阿爹挑担忙下山。出门月色照山路,回家日头早落山。”足见当时的行路难。那么,千年迢迢,为何总有学子络绎不绝地踏道远行呢?

就地理而言吧。福州是一座群山环绕的盆地小城,修建道路必得由人工在崇山峻岭间开凿而成,城里的人出城少不得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就算道路可通达,亦是盘行陡峭,沟壑纵横,人烟荒芜。

就常情来说,“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赶考学子背上沉重的行囊赴京,踏上状元古道,每每行出一步,便是与福州家乡渐行渐远。每每回望故里,此去经年,心底里又会翻涌起多少离乡背井的凄凄别情。

而这状元古道上,真正又走出了多少状元?有多少人金榜题名,就有更多的人名落孙山。有多少人衣锦还乡,就有更多的人客死他乡吧!

那么,他们前赴后继踏上这条悠悠古道,所执所念究竟是什么呢?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光耀门楣人生得意?是出入庙堂赢得身前身后名?还是衣锦还乡的光宗耀祖?是!也许都是,但,又不全是。

有史料记载,宋代起,福州成为“儒学最盛之地”,被誉为“海滨邹鲁”。自隋末唐初科考以来,先后出过28位状元,且皆为治国安邦的国之忠良。

嘉庆十六年(1811),26岁的林则徐第三次进京赶考,也是踏上了这条“状元古道”进京。他以殿试第二甲第四名的成绩被选为庶吉士,授翰林编修,开始书写经国济世抱负的一生。同为福州籍的梁章钜、林启、沈葆桢、陈宝琛、严复……这些为中国作出卓越贡献,影响了中国半部近代史的赫赫人物,都是从大北岭古驿道走出福州,奔赴滚滚历史洪流。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岁月更迭,沧海桑田,沐沥风雨的古道悠远而绵长,深远而苍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