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结缘西禅寺

结缘西禅寺

广告位

卢一心

西禅寺名列福州五大禅林之一,为全国重点寺庙,位于怡山之麓,工业路西边南侧。古刹大门坊柱上镌刻一副楹联:“荔树四朝传宋代,钟声千古响唐音。”这是清代周莲撰写的联句,点明“西禅寺”是唐朝的古寺。

据传,南北朝时炼丹士王霸居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每逢饥岁,便靠卖药卖金换米救济穷苦百姓。后来王霸“服药仙蜕”人们便在他的故居建寺。隋末废圯。唐咸通八年重建,定名为“清禅寺”,后改“延寿寺”“怡山西禅长庆寺”,俗称“西禅寺”。西禅寺占地7.7公顷,古刹巍峨壮观,藏有清康熙御笔《药师经》、清代壁画等。有诗为证:“井碑舍利春光里,古塔玉雕图画中。点石神仙忧乐共,炼丹道士苦甘同。松林走兽寻幽梦,荔树飞禽指碧穹。御笔天香留雅韵,西禅寺院沐清风。”由此看来,西禅寺号称“八闽名刹”,并列为五大禅林之一,并非徒有虚名。

西禅寺名扬四海,我虽寡闻,却也听说过,之前去过福州很多次,一直没有时机去拜访。近来,因缘际会,不到半年去了两次,而且都是在我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去的。第一次去西禅寺是那年3月,那阵子我在福州学习,有一天朋友来我的住处,看时间还早,朋友问西禅寺去过没有?我说没有。他说那就去一趟,那是一个值得去的地方。于是我们就到了西禅寺。

来到西禅寺一看,果然是个好地方,环境古雅,清幽别致,禅院森然,水榭亭台,林荫间道,一树一花,一石一鸟,无不诉说着禅语,这种地方确实适合禅修。让我略感意外的是,西禅寺似乎没有我想象中的热闹,香客三三两两,足音清晰可辨,但香炉紫气蒸腾,弥漫一种神秘与空灵。不过,这倒也让我悟到了几分难得。心想,若是禅院热闹非凡,则不是禅院了,禅院之禅在于静,在于悟,在于空。

第二次去西禅寺是最近的事了。出发前给朋友打了个电话,想约他一起去,没想到我们一早到西禅寺时,他已经在大殿烧香了。

西禅寺就是个说禅问禅的地方。但何谓禅,我不是很清楚,感觉有点像打哑谜。其实,人生就是像打哑谜,人和人之间也像在打哑谜。因为说不清楚的东西太多了,想不到的事也太多了,谁和谁遇上,谁和谁结缘,谁和谁分开,都打哑谜,谁也不知道结局,甚至连见面也像一场意外。但是,缘来缘去,终究是有天意的,也就是说很多事情看似一场意外,其实是必然的,这就是缘。人生苦短,要懂的东西太多,而我们懂的东西真的是太少了。

西禅寺至今有1100多年。一座寺庙能够承载这么厚重的历史灰尘是多么不容易啊,其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又岂是短短几句话就能说明白。据说,怡山是“飞凤落羊”的一块福地,怡山就是西禅寺所在地,王霸当年就是在此“炼丹成药,点石为丹”,尔后得道成仙,或许这本身就是天意。唐朝时,高僧大安和慧稜等曾在这里修行,宋时文慧、如然等禅师也曾在这里修行,之后历朝历代都有人承继香火,正因为如此,西禅寺才会成为八闽名刹。

话说至此,有一事值得一提。据载,建寺之初,西禅寺周围遍植荔枝,故有千年“怡山啖荔”的风俗流传至今。据《西禅小记》中载:“最多时有荔枝树四五百株,其中多名种,核小、肉厚、汁多、香甜异常。”明朝开始,寺僧每年均举办荔枝会,邀请地方人士参加,寺里拿出保存的古今字画,请人赏析。每年盛夏蝉声高鸣荔枝红熟之际,福州文人雅士应邀莅寺,开园采摘品尝荔枝,击钵擘笺斗韵,挥毫书画,堪称盛事,留下许多轶事与诗词,成为福州一大传统民俗文化。

北宋名臣蔡襄曾经这样称赞西禅寺的荔枝:“荔树风光占全夏,荷花颜色未留香。”全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首次到访就留下名句:“百柱堂空观劫后,千年象教话当时。禅师会得西来意,引向庭前看荔枝。”由此看来,“怡山啖荔”也是佛缘深厚,富含禅意,只可惜未见做足文章。或许,这也是另一种天机和禅意吧。

拈花而笑,静默不语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