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新榕
在繁华的泉州老城区,隐藏着一条古色古香的巷子,它的名字叫做孝感。
孝感巷并不宽敞,它的宽度仅够两三个人并肩而行。但是就在这狭窄的空间里,却洋溢着浓厚的人情味,就像是邻里之间的问候声、孩子们的欢笑声和从各家各户传出来的饭菜香味,会让人感到无比的温馨和亲切。
孝感巷的起点在新华路的培元中学边,它朝南一直延伸到了西街。这条巷子仿佛是泉州历史与现代交错的一个缩影,而最让人仰望的不是小巷的历史,而是一个曾经让无数人感动的、关于孝顺的故事。这条小巷曾是朱氏父子孝义的见证,如今巷口附近立着一座石牌坊,上面刻着“孝感动天”四个大字。听说石坊附近还有“都宪”和“恩荣”两座牌坊,它们是后人为纪念朱氏家族的贡献而建。据清代《泉州府志》记载,都宪坊是为明都御史朱鉴而立,恩荣坊则是为明赠御史朱德骥和朱则文等所立。虽然这些牌坊现今已经不复存在了,但它们所代表的孝义精神却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
相传朱鉴的曾祖父朱器高曾是泉州泉山书院的山长,过去为当地的文化和教育做出了不少贡献。朱鉴的父亲朱则文更是以孝著称。在元末的兵乱中,年幼的朱则文为了救伯父,不惜以身犯险,而他的孝心感动了士兵,最终两人都得以释放。朱则文的妻子陈氏也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在家庭贫困时,她和朱则文选择忍饥挨饿,而把粮食让给老人吃。这种无私的行为,让朱氏夫妇的孝义远近闻名。后来,朱鉴还曾自撰《朱氏父母孝感志》,以此勉励后世子孙要以孝义立身。
还有另外一个传说是指在明朝年间,小巷里居住着一对母子。母亲朱老太太有个儿子名叫朱鉴。为了培养儿子,朱老太太每日辛勤劳作,手中的针线从未停歇,只为换取微薄的收入,支持儿子读书。朱鉴也不负母亲的期望,刻苦读书多年后终于考取了泉州府的秀才,后来还与一位美丽贤惠的姑娘结为连理,一同照顾朱老太太。但是天有不测风云,朱老太太因为不幸得病而双目失明,朱鉴夫妇为了给母亲治病,不惜变卖家当筹钱。因为要省钱买药,他们每天煮米饭给母亲吃,夫妻二人只以稀粥来果腹。每次朱老太太问起家里是否还有米,儿媳就会倒扣饭碗让她摸一下,感觉碗里装满了米饭,朱老太太便一直以为家中有余粮,心中宽慰。有一天,朱老太太与邻居闲聊时,无意间得知儿子和儿媳的孝顺行为,才知真相的她痛苦不已,觉得愧对孩子们的付出和孝心,最后竟然决定绝食求死。儿媳情急之下赶去庙里烧香祈福,有一位天神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遂送了一块金锭给朱家,帮助他们渡过了难关。受到激励的朱鉴,更是在发奋图强后考取了进士,夫妇二人的孝顺美德也渐渐被传颂千里。
但是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传说,后人传颂的都是那份“孝感动天”的美德,它融进了孝感巷中的每一块石板、每一堵砖墙,即便历经岁月的洗礼,也如同一块永不消逝的丰碑,一直屹立在人们心中。
如今的孝感巷,仍然保持着过去的古朴与宁静,狭窄而破旧的巷道仿佛依旧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每当夜幕降临,我会漫步在这里,聆听那些被风雕刻的历史片段,那些曾经的艰辛、温情与感动,都化作了孝感巷上空的星光,璀璨而温暖。在这条小巷里的每个角落,仍然能找到那份对父母的敬爱、对家庭的坚守和对美德的追求,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也一直在用最质朴的方式诠释着孝道的美德,让它在平凡的生活中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