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古韵悠长的中房镇

古韵悠长的中房镇

广告位

中房镇古称河洋,位于罗源县西北部,群山环绕,凤凰山、顶旗峰等五座千米以上的高峰守护着这里,形成一个奇特而神秘的舟形盆地。自古以来,这里地灵人杰,崇文重教远近闻名。科举时代,中房就享有“三子十孙一门九顶戴”和“乡试会试罗川第一名”的美誉。镇上至今仍保存着一百多座明清古厝,古韵悠长,彰显着千年古镇的厚重底蕴。

走进林家村,最引人注目的便是祖厅前的旗杆林。林家祖厅建于明洪武六年,历经数百年风雨而保存至今。厅前竖立的十八对旗杆碣石,见证了林氏家族在科举时代的荣光。石碑上镌刻的姓名、官衔与年代整齐排列,庄重肃穆,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厅堂内部悬挂着功名牌匾与楹联,藻井装饰精美,气象庄严。林家村延续着“耕读传家”的传统,每逢祭祖,都会在旗杆林前宣读后辈学子的学业与成就,以此勉励子孙继往开来。

除了林家祖厅,中房镇还有另一处古迹令人瞩目——陈太尉宫。它始建于五代后梁年间,几经修葺,融合了宋、明、清等不同时期的建筑特色。宫殿群落宏伟庄重,斗拱交错,梁柱巍然,榫卯结构精妙坚固,使整座建筑历经千年而巍然不倒。传说因木匠误报尺寸,才造就了“斗拱加柱”的独特结构,反倒成了工匠智慧的佳话。漫步其间,既能感受古建的厚重,也能触摸岁月留下的印记。

如果说庙宇与祖厅展现的是中房的辉煌与庄重,那么古桥古道则记录了小镇的日常与繁华。岭兜村北的转水桥建于宋元丰年间,石砌桥身横跨溪流,桥畔古榆静静伫立。清乾隆年间修建的转水亭与娘娘宫与桥相连,曾是古道上的繁华驿站。石板路蜿蜒延伸,往来的脚步中不乏风流雅士,他们曾在亭子的木板上挥毫泼墨,留下历代名家的诗句。如今,那些模糊的墨迹仍在,见证了文化在岁月流转中的延续。青山绿水之间,古桥、石路、民居与溪流相映成趣,仿佛走进了一幅水墨画。

中房古镇

除了人文古迹,中房镇还拥有独特的自然景观。福源山因谐音也被称为“凤凰山”,海拔1048米,是罗源的第三高峰,自古就是重阳登高的首选之地。登顶远望,宁德三都澳海域与罗源县城关尽收眼底。福源山中最奇妙的便是通天洞。通天洞凭借着一块巨大的花岗岩凌空覆盖,成为一个全县最大的天然洞室,其高二点五米,东西长四十米,南北深三十米,总面积约一千一百多平方米。洞内冬暖夏凉。冬天,湿热的空气逸出通天孔外时,遇冷形成云,犹如炊烟袅袅上升,故名“炊云洞”。洞内散布着十个天然圆窟,其中三个深者如钟,六个浅者如锅,另一大圆窟直径三点五米,状如饭甑,在通天孔下,积水成池。东北角岩隙流出的清泉甘洌,含多种矿物质,泉水久而不溢,久旱而不涸。据说能“包治百病”,被善男信女们视为“圣水”。

洞口外的石室左右两边,分别供奉有道教的八仙和佛教的神灵。仰望光滑的岩壁上,有本地的书法家用篆体刻的“天下有名山”几个摩崖大字。沿着洞口而下百余米,乃为佛道合一的千年古寺炊云寺。佛道圣地,山水相依,清澈的水流沿着洞外的岩壁静静地流淌,注入小小的观音池中,养活了很多来自尘世中的鱼儿,它们尽情地吐着水泡,偶尔跃出水面,涟漪模糊了蓝天白云,也模糊了岩壁上倔强生长、花开正艳的杜鹃花容颜。洞顶开有一孔,恰似水井般直通天外,光线从岩石厚壁间投射而下,洞中清风浮动,空气清凉,尤以春夏最宜。难怪这里自古与炊云寺一起,声名远播罗川。

游览之余,中房的美食也令人难忘。镇上有家餐馆临溪而建,闹中取静。胖头豆腐煲、薰跳跳鱼、芋头丸、辣炒牛肉等乡土佳肴色香味俱全,再配上特色的青红佳酿,暖意涌上心头。夏日里还有鲜美的太尉小龙虾可供品尝。店主人是远近闻名的美食行家,曾在罗源乡村十大特色美食大赛中获奖。无论是家人同行,还是三五好友小聚,都能在这里收获满足与欢喜。

旗杆林的肃穆、祖厅的庄重、太尉宫的恢宏、古桥的静美、山洞的奇妙,再加上舌尖的醇香,共同勾勒出一幅厚重而灵动的画卷。中房镇是一方承载古韵的土地,既能让人感受历史的深情,又能带来自然的清新与人情的温暖。走进中房,仿佛走进了一段流淌千年的时光。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