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乌冬面溯源

乌冬面溯源

广告位

陈文波

近几年,江湖传闻,日本的乌冬面源自福建。而且,有消息见诸报端,鼻祖都找到了,就是尤溪的大条面。这个大胆的猜想源自一个叫傅树华的尤溪人,他是个有心人,曾留学日本。傅树华猜测,闽江上的尤溪放排人,在运输木材的过程中,也将吃面条的习惯顺江而下带到福州,机缘巧合,如此情景,被日本高僧空海看见。后来,空海回国,带回了这种吃法的面条。

翻看史书,空海入唐是公元804年,至今已有1200多年。后人考据,他从长溪往福州,住在福州开元寺,再经闽江北上南平,继而到浦城,经仙霞关入浙,再跋涉三个多月,抵达长安。空海在闽期间,具备了看到尤溪放排人吃面的客观条件。我想,闽江流域上,一定隐藏着乌冬面的秘密。

毫无疑问,尤溪,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历史上,不管是陆路还是水路,这个闽中小城与福州的联系相当紧密。在尤溪当地人口中,大条面被叫成切面,讲究的制面师傅还会用竹杠来压面,使之更有韧性。大条面先压后切,又粗又长,店里一般都提前煮好,凉水冷却,再盘成面饼码放待用。大条面可做拌面,也可做成汤面或炒面。

那么,大条面是不是只有尤溪独有呢?显然不是。沿着闽江溯流而上,果然又在延平和顺昌发现了它的踪迹。南平延平区峡阳镇,是闽江上游重要的货物集散地。水路交通的发达,也便于饮食的流通,出现大条面并不奇怪。在峡阳,大条面被叫成筷子面,因面条形似筷子,故而得名。做法吃法和尤溪基本类似,炒面居多。

同样,在顺昌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元坑镇,我们也找到了一种粗面。元坑距顺昌县城不过十多公里,闽江三大支流之一的金溪贯穿古镇,历史上以茶叶和纸张贸易著称。元坑粗面,久煮不糊,面很劲道,特别耐嚼,越嚼越香,都是粮食的香味。

大条面的上游踪迹到此为止。那么下游呢?与尤溪一江之隔的宁德古田县,在这里,我也吃到了大条面。古田人喜欢炒大条面,客人随到随炒,烟火缭绕中,锅气十足,味道好极了。

与炒面相比,我更喜欢的还是古田的盒面。盒面也是大条面,是古田的街头美食,白天难觅踪迹,需要到深夜的夜宵摊上才能一睹其芳踪。在夜宵摊里,盒面都在家中做好,点上一盒,加入特制的蒜头醋,拌开就可以吃了。味道和尤溪的拌大条面,极其相似。

我们沿江而下,一路寻觅,在进入福州地界后,面条反而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极细的线面占据了绝对上风。至于大条面,仅仅找到两处,连江潘渡的贵安拉面和长乐的杠面。

尽管名字变得陌生,但我还是一眼看出了它们与大条面的高度类似之处。贵安距离福州不到三十公里,在陆路时代,这里是福州的北大门。传统的贵安拉面,除了盐,其他都不加。口感呢,依然弹牙,似乎更接近乌冬面了。

到了闽江下游的长乐,出现了杠面。长乐杠面,以鹤上、首占和金峰镇为佳。煮一大盆上桌,鲜甜味美,非常豪气。在我看来,从外观上看,长乐的杠面是最像乌冬面的一种面条,色泽洁白细腻,柔韧Q弹。此外,对汤头的要求也很高,这一点和乌冬面非常类似。

走过闽江,我试着将这几处面条产地画点连线,毫无疑问,这就是一条水上的传播之路。加之历史上福建与日本之间的联系就相当紧密,乌冬面起源福建,我没疑问。至于是大条面还是杠面,是尤溪还是长乐,一切皆有可能。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