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建筑 “司马第”前忆“司马”

“司马第”前忆“司马”

广告位

在和平街司马巷8号,有一座三落透后的幽静院落,该大院为明兵部右侍郎陈省故居。建筑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俗称“官厅里”,为七柱四扇三木质结构,坐北朝南,曾是陈省府第“司马第”建筑群一部分,占地面积约740平方米。

“司马第”气势恢宏、富丽堂皇,原为长乐县城五第之冠。历经岁月冲刷洗礼,“司马第”部分建筑已坍塌消失,所幸该故居保存下来的部分几经修葺,较好地还原了其原始风貌。

“司马第”创建者陈省(1529-1612),字孔震,号幼溪,祖籍江田,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之家。陈省自幼聪颖,好读书,享有才子之名。

陈省的一生颇为传奇,既有“居庙堂之高”的忧国忧民情怀,又有“处江湖之远”的闲适自在修为。他擅书法并留下诸多文学和书法作品于后人。

嘉靖三十八年(1559),30岁的陈省登进士榜,开启了仕宦生涯。历任浙江金华府推官、山西道监察御史。万历九年(1581),陈省以功升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人称“少司马”。

陈省为官清正廉洁、才识卓越、办事干练,性情刚正。万历十一年(1583)春,陈省因张居正事件受牵连,遭政敌弹劾罢官。那年陈省已年过半百,看淡功名利禄,便告老返乡。回乡中,途经武夷山,一路上武夷山水的绮丽风光深深吸引了他,便决定在武夷山接笋峰下筑室隐居,后名曰“云窝”。

“云窝”位于武夷山五曲和六曲的北岸接笋峰和仙掌峰之间,依山临水,奇峰林立、云雾缭绕,宛若仙境。他每日在此著书讲学,怡然自得。面对武夷山俊秀的山水,他出资开发“云窝”,在这一带修建亭台楼阁16处,留下众多摩崖石刻。其中以“云”为主题的摩崖石刻就有20多幅,尤其是他于万历十三年 (1585)题刻于仙掌峰的“壁立万仞”四字,乃武夷山题刻中最大的一幅。

五百多年后的今天,陈省当年在“云窝”所建的亭台楼阁早已不见踪迹,但这些笔力遒劲、字体多样的摩崖石刻群,为武夷山的文化底蕴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为爱白云深,结庐在五曲。”陈省在武夷山隐居十三年之久,心中仍时时惦记着自己的故里——长乐。晚年返乡,陈省扩建长乐旧宅司马第,同时在六平山构筑园林。万历三十年(1602年),陈省与其子陈所立开发六平山,父子俩从乾坤一草亭、松关附近至松风亭间播种松万株、梅百株、竹千杆,建“初有”“如有”“少有”三庵,辟“如有洞天”“朝阳洞”“作麟洞”等诸胜景。

陈省、陈所立俩父子归隐于此,以石为伴,以鹿为友,著书立说,好不惬意。他们还在六平山共留下了摩崖石刻10多处,其中崖壁山上所留“如有洞天”四字即陈省书、陈所立勒。陈所立的《买山记》即刻于“如有洞天”摩崖之西的巨岩上。《买山记》石刻北面是朝阳洞,朝阳洞岩上有陈所立经典之作“三有”诗。这些摩崖石刻至今仍存。

陈省一生著述颇丰,他撰写的《吴航赋》《江田赋》《古槐赋》,辞采秀美,勘称三绝,是长乐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的重要见证。

万历壬子年(1612)八月,陈省病卒家中,享年八十四岁,后安葬于罗田牛垅山之原,少司马传奇多彩的一生就此画上句号……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