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好山看不足

好山看不足

广告位

黄文山

去年岁杪,我们去青口时,登临了一座小山。山不高,却草木蕃盛,满目葱茏,环山的车道和登山的石阶都修得很好。记得那天下着雨,雨中登山,别有一番情趣。雨珠扑扑簌簌,在登山的石阶上,弹奏起了一支动听的乐曲。雾气缥缥缈缈,在林梢间无声地流动,山峦时隐时现,恰似一条游龙在云中出没。村人介绍说,这座山叫千家山,古时又称龙山、仙霞山,是五虎山余脉。

拾级而上,眼前是一幅幅不断变幻着的山水画卷,墨韵淋漓。主人四下指点着,说天晴时可以看到北面的五虎山,东面的鼓山,山下便是汽车城。环簇在山北山南的是两个大村落:沪屿和宏屿。不远处是七里母亲河濑江。濑江通过乌龙江与大海相通,每天潮涨潮落,带来了鱼虾沃土,水网密布,哺育了整个七里平原。但雨雾中视野微茫,只留下一份缤纷的想象。

我们在山下的乾元宫中避雨。这时来了好几位热情的村民,于是大家一块喝茶聊天。有人找出《淳熙三山志》和《八闽通志》中的有关记载,标明自后梁贞明五年(919年)至宋绍圣二年(1095)间龙山周围建有报恩堂院、隆兴院、龙山院、隐峰院等10座庙宇,并说这里过去设有祭祀土地的社坛。热心的村民还带我们去看他们在山坡下挖掘到的已然断为三截的宋代牌坊,还有精心保存的刻有“后土”字样的残碑。而乾元宫就是在龙山院的旧址上复建的。

我看到他们眼神中流露出对土地的崇敬,毕竟千年的农耕文化曾经在这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令我眼前一亮的还有房前屋后的一小畦一小畦菜地,全都修整得如同绣花般精致,肥硕的菜叶鲜嫩欲滴,诉说着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我不由想起《左传》里记载的这样一则故事: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亡命时,饥肠辘辘,不得已向路边的一位农民求取食物。不想,农民只是随手从地里拿了一块泥土给他。重耳郑重接过泥土,叩头感谢。其实,中国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说的就是土地的故事。

闽侯五虎山下乌龙江畔的这一片水网平原称七里,且都有一个典雅的名字,如还珠里、灵岫里、永庆里、方岳里……而千家山周边的沪屿和宏屿旧时合称还珠里,位居七里平原中心地带,史载:“四野沃壤,人便于农,芋、麻、菽、蔬、菜、果、窳之属,为七里冠。”

我国原有的水稻品种,不仅产量低而且生长时间过长。北宋时期,旅居越南的福州华侨为家乡引进了耐旱、早熟且亩产高的“占城稻”。这种稻米因谷皮黄色鲜明,遂取名“黄占”。七里平原是全国最早种植占城稻的地方。宋真宗登基时,正值江淮和两浙大旱,他当即下令从福建取稻种三万斛,支持旱区。这三万斛稻种,就来自七里平原。

于是,关于这座山,关于这块土地,就这样牵萦着我,只过了一个多月,再次登临是山。

这一天,云开天霁,车子甫到沪屿村,便看到眼前四座玲珑起伏的山峰,宛如笔架。据《闽书》记载,这座山峰是五虎山余脉百六峰之一。让我们为之驻足,为之称叹的是满山遍植的花木。步道两侧的山坡上,种植着不同颜色、不同高度的水杉、茶花、月桂、香樟、枫树、杜鹃……层层叠叠,舒枝展叶,环拥着千家山。还有擎天拔地的榕树,满目葱茏。一拾阶、一仰脸,迎面便是一树繁花;而一转身、一回首,则是别一样的风景。

时值隆冬,银叶金合欢正在绽放。枝头上开满细密的金黄毛球状花,椭圆形的叶片泛着迷人的银绿色,一株株姿态优雅,如同一群盛装的少女,正结伴向你走来,你甚至听得到她们“吃吃”的笑声。尚未开花的是台湾相思树,其与银叶金合欢同属,遒劲的根须,紧紧箍抱着脚下的岩石,而优美的树形,则在空中交织出一幅幅美丽的图案。

微风拂过树林,发出悦耳的轻籁,让人胸怀舒畅。不由想起这样一句诗:“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我们登上望城台,眺望山下景观。城,顾名思义就是汽车城。由于汽车城的建设,青口已成为重要的工业区,高楼林立,大道通衢。城市节奏正在取代乡村脚步,城市规则也在不断蚕食着乡村风情。但正如哲学家海德格尔所说,城市的繁华始终“难以冻结人类重返大自然的渴望”,每一位精神还乡的游子都可以在这里暂时卸下世俗的枷锁,从鲜香活色的自然生命中感受到慰藉和引发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为此村民们特别感念当年的老书记,20年前,在建设现代化汽车城的同时,就开始谋划筹建这座生态公园。而今千家山已成为青口人最钟爱的一处游玩健身地。

此地旧名“还珠里”,一个饶有诗意且意味深长的地名。“还珠”的典故出于《后汉书》。孟尝出任合浦郡太守,他勤政廉洁,保护生态,造福百姓,遂使远徙的海蚌重返合浦。而让一座荒山重新披上绿装,养护一方生态、展示一处风景,留住一片乡愁,不也正是“还珠”吗?

好山看不足。七里平原上的这座玲珑小山,便这样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里。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