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旅游 夕照莲峰

夕照莲峰

广告位

马卡丹

莲峰即大名鼎鼎的冠豸山: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中国丹霞候选地之一……诸多的荣誉,让人们记住“冠豸”的同时,淡忘了“莲峰”的本名。其实“冠豸”最初指的不过是其直面县城的主峰形状,从某个特定位置望去,像煞旧时的“獬豸冠”——一种象征公正的执法冠冕。冠豸,既是以形得名,更寄托着客家人对公平正义客观环境的向往。

志书上说莲峰得名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县尹马周卿率众开发此山,以其“层峦叠嶂,望之若万蕊菡萏(荷花),摇曳于青标翠盖间”,因而取名。此说可疑,山下的聚落北宋初称莲城堡,南宋初升格为县则名莲城县,若非早有莲峰,何来莲城?莲峰之名,不应迟于北宋之初。马县尹焉能跨越三百年时光去为之命名?倒是冠豸似为马周卿的首创,他开发的莲峰十三景中,不仅列有“冠豸”一景,还把风景名刻石摩崖。明人黄公甫在石刻一侧崖壁上大书“冠豸”二字,每个字方圆数丈,磅礴大气,眼尖的人远在山下都能瞧个隐约。冠豸之名也因此超越莲峰,后来居上。

曾经在飞机舷窗口俯视冠豸山,数十平方公里内千峰耸峙、云烟缥缈,还真有点万蕊荷花摇曳的意味。不觉想起命名“莲峰”的无名氏来。那个时候可没飞行器,无名氏是怎样获得宏观视角俯视群峰的?可是心魂高蹈于云天之上,俯视芸芸众山乃至芸芸众生乃至自身?不简单啊,令人钦敬啊!正自感慨之际,一个声音忽然从脑袋瓜里冒出:你想多了!

无论想多与否,“莲峰”之名纵不出彩,亦绝不俗。我是很喜欢“莲峰”二字的,好些场合,比如春晨秋夕、花前月下,比如轻云出岫、爽风徐来,“莲峰”无疑要比“冠豸”来得婉约。不仅自带天趣,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荡漾胸中,像一羽孔雀翎毛,在你的心尖轻轻柔柔地拂过……

这是一个秋日的黄昏,莲峰山下的观景路上,我陪伴95岁的母亲漫步。将落未落的阳光,暖暖地披在我们身上,像一件硕大无朋的大氅,也披满眼前的山水田园。举目望山:奇峰峻岭,草色树影,尽皆镀上一层宽广无比的红色,那红色亮亮的、暖暖的、柔柔的,撩人心弦,让人莫名地感动;那红色难以言说、无可比拟,你却总想描述,又不禁为诉说不到位而喟然长叹。只好请出清人童能灵来,老先生有赋写冠豸山夕照,脍炙人口的两句“松间樵影乱,牛背笛声红”,连笛声都红了,通感的巧妙使用,听觉与视觉的奇妙转换,三百多年前的童先生竟然能有现代人的思维,令人惊叹。不过要切合眼前此景,还要推他的“片翠万里,一红千峦”,八个字说尽莲峰夕照之美、之壮观,说出我想说却未能说出之言。想来童先生也曾像我一样,沐浴在夕阳之下,神思于莲峰之前,“我吹过你吹过的风,这算不算相拥;我走过你走过的路,这算不算相逢?”那么,我与前辈老乡童先生,算不算隔空相聚、悠然神会呢?

中国丹霞地貌的最显著特点,便是丹峰红岩。丹者,红也,丹霞二字,流连眼睫之下,咀嚼唇齿之间,只觉满目绚烂、口角噙香。只是南方丹霞地貌大多植被葱茏,那丹山在翠色掩映间往往只露出一角或一抹,红得并不太显著。而即便那一抹、一角,也常被地衣之类的低等植物攀附其上,把山石之红侵蚀成了暗黑。幸好夕阳慷慨,为莲峰诸峰送来宽阔无边的红,这一刻的莲峰,真是丹霞焕彩,美得不可方物。我与母亲伫立山下,久久,就这样面对莲峰诸峰,面对诸峰上铺展开的那无与伦比的夕阳红。不仅莲峰诸峰,视野中的一切,水光树色、屋舍田畴……缤纷万象,都在夕阳之下亮了,红了,美了。人的胸襟,这个时候变得是那么开阔。真想抒写一下莲峰夕照啊,可“眼前有景道不得”,还是向童先生借上两句吧:“并在一时之内,齐来夕照之中。”

说得真好!“齐来夕照之中”,这一刻,所有的一切,天、地、人,全都沐浴在夕阳之中。明代诗人胡时有句“牧童一曲夕阳天”,说的就是这样的时刻吧。这一刻,万象如隐,天地间只有夕阳,只有美得无可言说的夕阳天!

我和母亲伫立莲峰之前,久久。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