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邵永裕
九斗庄位于永泰县同安镇同安村,建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因建筑占地合古代九斗种子的种植面积,故而取其名。
来到九斗庄的人,不经意间,抬头俯身,不管是目及精致豪达的感动,还是感伤家道没落的无奈,很少有人会疏忽厅堂高而宽阔的雄浑、四梁扛井结构的独特、卷棚镂刻精致的华丽。一座融主人财力与思想的建筑,虽然后人谁也说不完整曾经发生的一切,但从120多年风淘雨涤的墙头砖瓦、廊沿压石、天井铺设中,我们总感到规划的体面,与力不从心草草收场形成的残局,冥冥中应了其先祖张元幹“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易老悲难诉”的哀叹,留给后人无尽思绪。
跨进九斗庄下落大门的那刻,展现在眼前的天井、厅堂足以让你感到震撼。古代民间建筑,以皇宫高度为标准,压低自己所造宅居,以表对皇权统治的诚服和封建礼制的崇敬。同安镇古寨堡颇多,早于九斗庄,且规模更大的有百米之外的嘉禄庄,还有附近村庄的青石寨、爱荆庄等,但它们的厅堂高大程度和天井面积远远小于九斗庄。九斗庄的建筑大胆而不出格,大气而又注重细节的风格,让无数来到这里的建筑专家、人文学者倍感兴趣,乐于探究。
除了建筑之外,不少文化学者,则被九斗庄独树一帜的劝学家教文化所吸引。接近它有如春风拂面,让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它所收藏的理学文化,又仿佛一座经典宝库,让人追寻着主人执着于劝学家训的前因后果。
踏上厅堂的廊沿,迎面仿佛飘荡着缕缕书香。凝望厅堂左右厢房的文字雕饰,不禁感叹主人劝学家教的良苦用心和当年的匠心独运。如今主人归隐了,工匠歇息了,留下上窗花顶部和下涤环板各16块规整的汉字,虽经历百年风雨沧桑,看尽人间荣辱兴衰,却韵致犹存,令人遐想。
大厅两厢的一排隔扇窗,涤环板一整排木雕面板文字,其书法与雕刻造诣都十分精湛,内容多为宋、明、清三代理学名家有关劝学家训方面的“语录”。
从右到左,涤环板上依次镶刻着清代学者张履祥(又名张杨园,时称杨园先生)、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陆九渊、三国的诸葛亮、明代著名学者吕坤、清代理学家陆稼书、明代河东学派创始人薛敬轩、南宋理学家朱熹、北宋张载以及洪自谈等关于劝学、为人、治家,以及看待诚实、守孝、求功名、幸福观等经典名言。
劝学家训以“杨先生曰,子弟童稚年,父母严,异日多贤;父母宽,异日多不肖”为开篇,劝天下为人父母者,对孩子要负起防闲督责,自幼挫磨其血气,收束其心身,以免放志恣情,骄奢淫逸。从管教子女说起,引用理学名家名言,谋篇布局,形成自己劝学家教的理念。
从其引用名句可以看出,他们认为家道兴旺在于人,人是家的缔造者,只有做到“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方可达到“泰山乔岳之身,海阔天空之腹,和风甘雨之色,日照月临之目,旋乾转坤之手,磐石砥柱之足,临深履薄之心,玉洁冰清之骨”。
家训认为,人世间一切豪奢都是过眼烟云,唯有知书达理,靠勤劳致富,才能使生活过得心安理得,其乐融融。鼓励子孙追求陆九渊所言:“人家要三声,读书声、孩子声、纺织声也。闻读书声,觉圣贤道理,在他口中、在我耳中,自神融心悦;孩子声或啼或笑,俱是天真天籁;纺织声,则勤俭生涯,家人有七月豳风景象。”劝诫子孙后代,为人需扎实根基,立志定心,心有学问,孝慈友恭,志在践修。
细读木刻文字令人深思,催人警醒。古往今来,浩瀚的书卷中,类似《训子语》《诫子书》的书籍不计其数,主人能从中选其精华,按人生不同阶段应具备的素质,引经据典,铺排于厅堂,既是艺术之作,又为家教之用,足以见得主人文化品位之高,教化用意之深。
从面板雕刻笔力、章法来看,书法手迹至少出自三人以上之手。读其家族谱可知,九斗庄的父子等人,皆重视诗书耕读,属于有文化之人。如果择其书法精通者完成,料想也是可能,由此可以看出主人重理学、精书法,文化造诣之高,令人仰视。倘若请人所书,也足见主人乐交文人墨客、谈笑皆鸿儒的高尚品位。复读这些名句,透过现象足以见其重学敬道、尊重知识、明理做人的情怀,令人肃然起敬!
九斗庄为嘉禄庄主人张昭融之子张明良、张明恪、张明起三兄弟建造。三兄弟上承父训,家风甚严,孝父母悌兄弟,管教子弟“听时顺天”“入则笃行,出则友贤”“守分安命”“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现在看来,其中某些思想虽有局限,但遵循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倡导子孙遵守规矩,为人必须“忍”“让”的情怀,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先辈爱才好贤、重耕读的思想,濡染着九斗庄子孙后代。张昭融长子张明良乐善好施,济困扶贫,倡建了“毓英宫”,精通医术堪舆;次子张明恪中举人,被荐官职,因看透晚清官场腐败,拒绝任职,留在乡中任辅弼小学校长前后十一年;三子张明起年少时,因父亲年老而辍学,但一生手不释卷,且侍奉年老多病的双亲十多年。
如今,不管是嘉禄庄还是九斗庄走出的子孙,家教素养依然秉承祖训,好学上进、守法做人、勤劳致富始终成为他们的为人品格。其后代日子过得红火安顺,事业发达远近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