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村镇街巷 五福巷往事

五福巷往事

广告位

傅振明

五福巷既没有三坊七巷“文运兴盛”人文荟萃的历史底蕴,也没有达官显贵的传世之作。虽不能与大理古镇、丽江古镇、凤凰古城相提并论,但是街头巷尾乡土乡情味道十分让人怀念。

特别是民间传统手工艺加工:裁缝、染衣、修理钢笔、精修钟表、磨刀剪、刻印、糖画、吹糖人、捏面人泥人、爆米花等这些手工加工坊间如散落的珍珠遍布在五福巷的前前后后,让人唇齿含香。

我有一件米黄色的“老人头”全棉便装,洗了几次褪色了,扔了太可惜,想拿去染深色的,可是苦于无处化“腐朽”为“神奇”。不禁让我想起了旧厝五福巷,就在我家正对面染衣作坊“染青染蓝”。

这家店主人是个中年男子,每天上午一头挑着一口锅和柴火,另一头是一个箱子,里面是染料等用品,每天风雨无阻上街兜揽生意,口中吆喝着:染青染蓝……染青染蓝……临近中午才满载而归,下午开店染衣。

小时候,有时我会神情专注地坐在一旁看着他“染青染蓝”,听他侃侃而谈。染衣火候很重要,染衣前锅水要热,下料后充分化开,加温至开锅后,再冷却至30℃-40℃之间,投入织物,在染衣过程中要经常翻动,染色时间约半小时。出锅后洗去浮色,用报纸或旧棉布包扎,放入蒸锅猛火固色约40分钟。染衣可以是面料,也可以是成衣;可以是新的,又可以是旧的。质地以浅色面麻为佳。出锅后漂洗干净,去水、整平、熨干。一件衣物,立刻成了一件漂亮心爱的衣物。当然这家小作坊仅仅是满足文革前温饱型的物质需求。

人们很少用的一个字“缬”即:夹缬、蜡缬、绞缬、灰缬,囊括了所有的传统印染技艺,即今天所说的夹染、蜡染、扎染、蓝印花布。不仅满足了现代人要穿暖、穿好,还要穿出个性、穿出品位,还要满足张扬个性的需求。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老一辈的街坊对“磨剪刀”这个行当并不陌生。他们挑着加工用具,手提磨刀特制工具:“嚓嚓嚓……”随街吆喝:“磨剪子嘞,锵菜刀……”替人家打磨剪刀、菜刀、斧头等各式各样的刀具,五福巷至少有3家磨剪子小铺。

在过去物资简朴的年代,每件物品都显得珍贵。即便是家中的日常用品,人们都会非常爱惜。刀具钝蚀了,花上一两块钱重新打磨一番,钝蚀的刀具就会彷如新品,锋利无比,重见锋芒。

距我家10来步远就有一家,这家磨刀师傅姓雷,剪子铺号“老雷磨刀”。雷师傅为人踏实、忠厚、好酒,每逢过年过节都会免费为街坊邻里磨剪刀和菜刀。有的刀口损伤缺口,他就先用砂轮打磨处理好,再用磨刀石磨好。磨刀石有粗细之分,他先用粗石磨后再用细石磨光滑。

雷师傅还承接来料加工刀具。一般来料是弹簧钢,有的是不锈钢。他首先点燃炉火,打开鼓风机将炉灶烧旺,然后将坯子丢进炉火中,待烧通红,夹出用锤反复打成刀的形状;接下来是用大锤整样、再淬火,敲的叮当响;再接下来是打砂轮、打布轮,将其磨光、抛光,再磨口,最后上刀柄。

“磨剪子嘞,锵菜刀……”这耳熟能详的吆喝声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实用技艺,也是拖着悠长乡音,伴随着我们走过了几代人的难忘岁月……

五福巷有一家手工刻印小铺,玻璃橱柜里有各式各样的印章坯子,橱柜上立块“刻印”二字。店主人是个小儿麻痹症患者,蜷缩在一张躺椅上,路人和客户都喊他“师傅”。

手工刻印源自活字印刷术,至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私章,那时刻制印章的生意很好。现在这个行当已被人渐渐淡忘了。

印章一般有红木、寿山石、有机玻璃、牛角印章,像玉雕、钢印、铜章、公章雕刻“师傅”做不来。雕刻字体一般是楷体、宋体、篆体、隶书。师傅写着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刻章时还需反写书法,增加了许多难度。

小时候我喜欢观摩师傅刻章的过程。他说,刻章的过程中要专注,心无杂念,不能一心二用。他时不时将圆形小放大镜夹在眼窝,小小笔刀在方寸之间犹如行走于纤毫,耕耘在刀笔之末:弧形、抑扬、交错、撇折、提、横、点等都要靠刻者的刀工技法来体现。刻印技术又称凹凸作品,在光线聚合下呈现出视觉效果,是书法字体的立体创作表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社会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如今有电脑刻印、回墨印章、铜印章、原子印章等对传统手工刻印形成巨大冲击。但是,手工刻印表现的字体富有韵律感,线条古朴自然,有着独有的艺术价值。反观机器篆刻的文字相对死板,刻出的文字效果是字库文字模版的复制,只是线条均匀而已,没有艺术价值。

五福巷布满了小商店、食品店、杂货店……人来人往,热闹而市井。在这些小店中,裁缝店却安静而专注。量体裁衣,是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一直是百姓生活的必需,虽然那个年代并不富裕但每天的日子都充满了阳光,裁缝可以引领那个年代时尚潮流。

上世纪70年代的一个岁末年初,我家相约请了一位老裁缝来家里“走场”。老裁缝长乐人,60岁左右,穿一身很得体的中山装,戴副老花镜,说话很斯文:量体裁衣是一门手艺,所以也就有了安身立命的资本,无论走到哪儿,靠着一台缝纫机、拷边机、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块划粉和一个熨斗,就能养家糊口。老裁缝从布料到成服,经过了量身、设计、画板、裁剪、缝制等大大小小几十道工序。随着剪刀“咔嚓咔嚓”、缝纫机“嗒嗒嗒”声,老裁缝的好口碑迅速在邻里间传开,许多人慕名而来,原定两天完工,后来延后到一个星期。

那年姐姐16岁,初中刚毕业,父母和老裁缝商定姐姐跟着老裁缝拜师学艺,地点就在我家,临街10多平米。第二年老裁缝回长乐去了。父母托关系让姐姐到福州凯旋服装厂学艺。后来姐姐辞了工作,在自家重操旧业。量体、裁剪、缝纫、熨烫、飞针走线。“嗒嗒嗒”缝纫机声,依然在小巷里流出,直到姐姐出嫁。

姐姐出嫁后对裁缝依然情有独钟。50年过去了,裁缝这一“香饽饽”,逐渐被人们淡忘了。人们纷纷选择淘宝;但是网购也给老裁缝带来新顾客,小小针线活“改”出一片新天地,渐渐人们也从姐姐手中看到岁月的痕迹,是真正的“手艺人”。姐姐说:不是为了钱,看着他们烦恼而来开心而去,真是高兴。

五福巷的故事,说不完道不尽,娓娓道来如珠落玉盘:亲切、实在,暖心,如一幅幅秀丽的风景画,为现代人勾勒出一抹远去的色彩。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