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历史 福州汤涧

福州汤涧

广告位

《乌石山志》载:“凡民间供有驱瘟之神庙者,在陆称殿,依水称涧。”汤涧坐落于鼓楼区温泉社区内,历史可追溯至残唐五代,与王审知建造罗城与开发温泉有关。

福州史志亦记述,当年闽王命管城丞周启文拿出建设规划,由爱将程斌、孟威全权负责,施工队分有砖瓦、石头、木工、泥水诸帮,其石头帮第一组十位石匠在城东(后名汤门)清基时无意发现一股热水冒出,鸭蛋放几个时辰就可以吃了,小芋头晚上扔进去第二天也熟了。十位石匠利用现成的石料,每人打制一个石槽作浴盆,称“十槽”;木头帮的木匠在不远的西头也发现天生泉,八个人也挖了八口井,埋进了汤楻(后改大陶缸),上面加了一个八角形木盖子,人可跳进缸中洗濯,称“八角井”。

温泉能治风湿、筋骨挛缩及肌皮顽痺、手足不遂、疥癣诸疾,有除秽、养生、保健作用,城里开宾馆的王老板认为“十槽”与“八角井”大有商机,便投资建造了汤房。一时间,城里百姓听说温泉能治疗百疾,趋之若鹜,以至市民皆曰:凡患风湿痺症者,快去汤涧找硫磺汤泡之!福州女子还称汤涧之水是“美人汤”。汤涧早年还是一个家庭堂,因神祇屡显灵异,二塘村父老认为庙堂偏小,不足以表达诚意,遂鸠资助建为大堂。元代顺帝发明了“水上迎祥”活动,福州官员上行下效,也开展温泉游戏;明嘉靖年间(1544年),人们大动土木,建有大殿、偏殿、厢房、库房、戏台、龙舟厝以及山门、亭榭等园林建筑,占地六亩,汤涧成为一方名胜。

宋嘉祐七年(1062年),郡守元绛拨库银改建十槽汤井为汤院,并设温泉监进行管理,邑人称之为官汤,名相李纲沐浴以后诗曰:“玉池金屋沐兰芳,千古华清第一汤,何以此泉绕病叟,不妨更入荔枝乡。”称赞二塘村温泉水质好,还表扬此地荔枝香甜可口。朱熹在康山顶养病时,到汤院泡澡,回去即写了一首温泉诗,诗曰“……来客争解带,万劫付一洗,当后谢康乐,弦绝今久矣。”史书记载,明正德年间,越南丞相金氏访榕,在汤院仅洗几回,就把一身疥疮洗好了,临行前还特地勒石刻字纪念。

明代,福州大汤房只有十槽、八角井、古三座、青鸭池四处,其中,汤涧占了二处,戚家军官兵因长年征战,多患风湿病,也到汤涧免费沐浴。至清时,金汤境(今温泉街道社区)汤房只有十槽、八角井、三山座、福龙泉、醒春居五座。

福州才子陈寿祺洗后写对联:“非福人不能来福地,有龙脉才会有龙泉。”民国中,国府主席林森沐浴后感到遍体通泰,乐不可支,欣然命笔,写下“龙泉第一”,从而打造了本土温泉养生文化。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