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鸿年是清道光年间状元,比王仁堪早40年。据悉,林鸿年祖籍福清,中状元后,把家安置在华林坊4 号(华林坊坊头,即现在的三角井公安厅至邮储银行一带,民国时期柴井医院附近)。林鸿年状元及第,可谓光宗耀祖,为华林坊历史增添了极大光彩。
林鸿年的科举考试,在好多环节还真有点运气。通过乡试中举后,他参加过进京的会试,但没考上。幸运的是,1836 年,光绪皇帝加了个“恩科”,学子们只隔两年就可以参加这一轮竞争,减少了时间成本。林鸿年运气不错,一路过关斩将,直杀到殿试这关。
殿试前,主考官们要向皇帝推荐几份优秀考卷,其中,何绍基和林鸿年的考卷水平甚高,皆在此列。何绍基的卷子书写漂亮,诸多考官都认为本次殿试,状元非官二代何绍基莫属。这里要讲一下本次考试考官的组成,考官中有位廖鸿荃,任尚书,也是福州人,按照老乡回避制度,他是不能当考官的,但不知什么缘故,本届考官他却当得妥妥的。还有一位考官姓卓,与何绍基同为湖南道县老乡,不知为何也没回避。卓考官在发达之前年轻落魄时,曾经去讨好过何绍基的父亲,想要认认老乡、找找靠山,但热脸贴上了冷屁股,被何绍基父亲当众取笑了一番,卓考官脸红耳赤、落荒而逃,就此对何家耿耿于怀。现在,卓考官大权在握,何绍基想出人头地?没门!卓考官经过细细观察,发现何绍基的考卷上,如果横读,有“大行”两个字并列(古代人书写是竖着写的,实际上,是一列中有个“大”,在另一列中有个“行”)。
这个“大行”什么意思呢?在文言中,就是皇帝驾崩的意思。这还了得,诅咒皇帝呀,要让皇帝发现,考官们都得掉脑袋。结果显而易见,为保各自平安,他们迅速将何绍基的考卷抽出来,心照不宣不再提及。就这样,何绍基跟几个“甲”都无缘,更谈不上状元了。评到最后,林鸿年“捞了个状元”。林鸿年状元及第后衣锦还乡,接着看中屏山的地理位置,在华林坊置办了物业,是个四进落的宅院,高阶回廊、古色古香。
他在官场上最有名的是当过琉球国册封使。琉球国就是现在的日本冲绳。明清时期,琉球是中国的“藩国”,藩国的老国王一旦去世,子嗣要继任国王,需要得到中央的批准册封。每次老国王和新国王的交接,中央都要派出册封使去宣布并犒劳新国王,以使新国王名正言顺。要当上册封使,首先讲究人品好,要不然到了藩国,一旦花天酒地,就有损中央王朝形象。林鸿年品行端正,从福州率船浩浩荡荡历经风浪到达琉球,在琉球出色地完成使命,还自掏腰包捐助当地的贫困户,博得琉球百姓的爱戴。更让人交口称赞的是,国王给了他很多赏赐,他皆谢绝,仅收下几个海洋生物标本当小礼品。回国后,皇帝大悦,赞赏有加,其仕途顺畅,一直当到云南巡抚。
从林鸿年谢绝琉球国王赏赐这点可以看出,他“书生气比较浓”,在腐败官场风气中可谓一股清流。云南巡抚任上,碰到太平军起义,被周边省的几个官员抓了小辫子,告到朝廷,官帽没了,被遣回故乡福州。这时,恰逢左宗棠在福州创办正谊书院,正想找个主持人,就请才华出众的林鸿年来当山长。这个书院就是现在福州一中的前身。林鸿年任山长近20 年,陈宝琛、林纾、陈衍等都是他的学生。当年的书院地点在三坊七巷,所以,三坊七巷的名人榜,也将林鸿年列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