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文芝
出了小区后门,往前几步,马路对面就是三通桥。始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三通桥,沉稳古朴地架在三捷河上,这一带便是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我的住处邻近上下杭,很自然地,我们就把它当成自家的后院了,闲时我总爱来这儿走走。
傍晚的上下杭是个闹中取静的好地方。这样的地方,我喜欢独步而往,在徐徐的风中,闲庭信步。
上杭路巷弄深深,山墙斑驳,晚风不时送来植物的芬芳。石板路平整而规则,偶尔的人声、脚步声回荡在巷子里,更显空寂,有“空处绝人烟,人闲桂花落”的味道。走到巷底拐角处豁然开朗,拐弯来到隆平路。隆平路上有一整排的名小吃店:同利肉燕、尚干拌面扁肉、耳聋伯元宵、郑森记花生汤;还有上过央视的闽味餐厅、港式茶餐厅、装修别致的西餐厅,这里似乎可以满足你所有的口腹之欲。从这段路往东的两条街巷都属于下杭路。
走进下杭路,复又回到清寂所在。下杭路依伴着三捷河曲径通幽,两岸古树高大且繁茂,建于清乾隆时期的星安桥是一座拱形小石板桥,它隐在大树下,只听流水潺潺。
沿着小河,石板路也是蜿蜒曲折而前,这里每隔几步便会有一家抑或连成一片的几家茶馆、咖啡吧、酒肆,都带着文创意味,古街巷里没有高层建筑,这些店都是由古民居改造而来,装潢别具特色。不知不觉走进一家小酒馆的二楼天台,傍晚时分,在这儿饮一杯糯米甜酒,佐以一两碟小菜,晚风中真的会忘了今夕是何夕。
林木森森的石板路,在两岸店家透出的若有还无的乐曲声中,又有一座石板桥出现在眼前。桥头灯光下有三两个摊点,它们总让孩童迈不开步:各色面人、吹糖人、各种水果的冰糖葫芦串。过了桥是永德会馆。
每次路过,我都是要进永德会馆看看的,这里饱的是眼福。永德会馆内部是典型的闽南祠堂建筑风格,这里陈列了许多工艺产品,有玉雕、木雕,更多的则是德化白瓷佛像、塑像,它们的造型经过艺术设计后,线条优美流畅且夸张,雅趣横生,每每让我流连其间会心而笑。
出了永德会馆,前边是鹿森书店,欧式复古装修,上下两层,还带一个视野开阔的阳台。那里适合午后闲坐看书,店内环境优美,有许多别致舒适的桌椅,让人静下心来博览群书。
走回对岸,就到了张真君祖殿。张真君,从清朝起便被这里的往来商人们奉为祖师爷,大殿内呈现出典型的闽南建筑风格,大殿内龙柱、匾额、藻进、佛像应有尽有,两旁墙上还刻着“二十四孝”故事的浮雕,这里是省文物保护单位。
出了张真君祖殿,就接近下杭路的路口了,出了路口就看到三通桥,站在桥上,看河面雾气缭绕,灯影摇曳,想象着当年往来货船穿梭不止的景象,恍若置身于繁华的津口埠头……
我的居家生活,因了这上下杭而增色不少,把它们当作自家后院,想散心时,披衣即可前往。想必,你们也有类似的后院吧?比如西湖公园、森林公园、三坊七巷。有时想想,生活在这样一座城中,是多么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