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宝林禅寺位于连江县丹阳镇东坪村的宝林山下。禅寺背靠“五凤”,南朝“五兽”,青山绿水环抱,如茵垅野相依。据历史记载,古刹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7年),原名宝林庵。在唐宣宗大中六年(852年),礼部尚书张莹,请旨改封宝林禅寺。张莹是连江县内第一个进士,曾在寺内读书,高中进士后官至礼部尚书。
鼎盛时期全寺总面积达三十余亩,僧众千余人,寺宇规模宏大,中轴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观音阁、放生池及通道,两侧并建有伽蓝殿、祖师殿、地藏殿、钟鼓楼、藏经楼、念佛堂、学戒堂、待客堂、斋堂、方丈室、僧舍等十多座殿堂楼室,构成一处雄伟庄严的禅刹丛林,为连江县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禅林,福建史志上记载为四大丛林之一。
北宋庆历年间法诠禅师、清康熙年间隆悟大师,陆续增建化身窑、如意寮、和尚塔、普同塔、报亲塔等,宝林寺再显辉煌。不幸的是,乾隆十年(1745)的一场大火,使寺院惨遭大劫,仅遗20多根大石柱及石槽和唐代石佛像等让人凭吊。清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比丘德经、德泉两师,重建法堂及两厢僧房,留存于今。
宋庆元四年(1198年)前后,理学大家朱熹曾隐居寺中讲学一个月,并在宝林禅寺撰一联句,上联“建自唐朝,虎跑雷移肇始皈入法界”,下联留给后人对。可惜此联板没有被保存下来。宝林禅寺古有“宝林十景”,其中以虎刨泉最为著名。“因高僧法诠欲建庵,而苦乏水,神虎刨而出之,故名。”泉水夏冷冬暖,色清味甘,是泡茶之上品。与杭州西湖“虎跑泉”齐名,朱熹游历后题云“天下第二虎跑泉”。半山腰摩崖石刻“雷移石”、“降虎峰”,苍劲有力,也系朱熹亲笔手写。
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连江宝林禅寺与鼓山涌泉寺同时蒙康熙皇帝玄烨龙笔御书。碑文写道“敕赐大中宝林禅寺”,字体方正遒劲、雍容厚重,后由住持道远禅师刻成石碑,立于山门。石碑不语,自成威严,轻抚御碑,令人肃然起敬。
现在寺院仍然保存了康熙二十八年(1699年)的康熙御书石碑“勅赐大中宝林禅寺”;康熙十五年(1676年)兴建的清式法堂和两个厢房;唐代两尊石佛;唐代大雄宝殿石基、药槽、洗刷槽、碾米石等;1999年,悟演法师凭依石柱重修大雄宝殿,后又陆续修复僧舍、斋堂、观音阁、御碑亭等建筑。
宝林山上林密岩奇,峭壁清幽。祖师洞乃独觉禅师坐禅处,相传,祈雨屡应。县志载:“宋咸淳六年旱,知县宋日隆躬诣石室,迎像至邑,大雨随至。”在寺的东侧,有一山坳,残存一片规模宏大陵墓墓基和古时旗杆石,依山累级而筑,架石成墙,附山如堡,相传南宋皇妃蓼沿刘氏金组葬于此。寺僧芟芜刊阻,焚纸于前,慈悲心肠,惠及千年香魂。
现在的千年古刹藏于深山,隐于绿林,山随溪流转,岭向寺门分,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相映成趣。寺前有“虎跑泉”,周边有祖师洞、观音岩、雷移石、瀑布岩、蝙蝠洞、金鸡洞、蟠桃林、大石门、佛帽石、院前井、蟠桃林、皇妃墓、米酒石、登高石等景点,组成“谷泉喷薄”,“岩翠空濛”,“双沼莲香”,“重山好翠”四大美景,传说生动,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