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都在线 牛吃麦 福州台江的“聚宝盆”

福州台江的“聚宝盆”

广告位

少木森

俗话说,灵山秀水当有庙。福州上下杭的三通桥与星安桥之间,就坐落着一座张真君殿,亦称张圣君庙,。它坐北向南,临水而建,殿前就是古河道渡口,左右有星安、三通两桥拱卫,绿水盈盈从那座桥下流过来,濯洗出殿门前一片清凉,又从另一座桥下流去,留下来的还是清凉。不过,由于此处正是达道河与三捷河交汇之处,传说古时候涨大潮时,水可不是这样依序流去,而是两股交汇的河水迎头挤到了一起,形成两头挤涨之势,素有“两头涨水”奇观。于是,民间与之相关的诸多传说故事也独特而新奇。

传说之一,有一年夏季福州多雨,上下杭地区连着几个傍晚下暴雨,暴雨过后,残阳如血,狂风骤起,水声啸来,涨起了大潮,达道河与三捷河的水在张真君殿前交汇处,形成相互“挤涨”之势,活生生地把河水推涌一二尺高,真真切切形成了“聚水不退”的奇观。聚水者,民间视为聚财的吉庆福祥之象,如此两河之间聚水不退,便被传为“聚宝盆”的吉象。由于如此奇观连着数日出现,观者甚众,传说便一再发酵,影响极其深远。于是,许多商业人士被吸引而来,视此为生意福地,云集这儿做生意、集商帮、设商会。他们抱着“不尽财源滚滚随潮而来”的心愿,都想在张真君殿前亲眼一睹“聚宝盆”涨水奇观。后来,这些商会商帮更把张圣君奉为祖师爷,奉为财神爷,奉为他们经商做生意的保护神,称之为“商神”或“商业神”,张圣君于是从“农业神”又成为了“商业神”,并随闽商的足迹走向外面世界,在海内外颇有影响。

为了贴近这个商业神,更好地祈请商业神的福佑,商人们甚至把福州商会、金融公会和商事研究所的会址设在张真君祖殿内,以此为中心,再辐射到上下杭其他地区,分别成立各商业同业公会的分支机构。张真君祖殿实质上就曾经是闽界各商帮、各行业的生意人之间议行情论价钱、互通商业情报的信息中心……有人就说,张圣君如此的福佑,闽商不走红都难!难怪闽商走向哪里,多数能够把生意做得红火,把事业做得风生水起。

传说之二,那是民国时期的某一年,福州大旱,民众苦不堪言,各行各业生意凋零。闽商们云集张真君殿烧香叩拜,祈请张公圣君应百姓之求向苍天祈雨。当时,主事的人用“竹贝”问卜,一阴一阳,意为张公圣君应允了,便把张公像抬出去,一路锣鼓喧天,虔诚祈雨。祈雨队伍到了小桥头,便见天色开始变暗;到了大桥头,满天生起乌云;到了龙潭角,便下起倾盆大雨。久旱遇甘霖,百姓欢腾起来,狂喜地将原本带来遮阳的伞和斗笠,纷纷抛下,整个龙潭角和中亭街,满街是伞和斗笠,以及信众们欢呼声和祈祷声。而伞和斗笠翻转过来也可以装东西,也是装财聚财的吉象,是又一种“聚宝盆”啊!于是,这龙潭角,这中亭街,自然就成了一店难求的商业区,生意旺盛持续了多少年,如今仍是传统的商业区。

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闽商们拜谒张圣君,在张公圣像前祈愿与祝福,那一份恭敬,那一份虔诚,其实质就是一种对张圣君文化的崇奉与景仰。闽商们有这种崇奉与景仰,就会自觉地用这个文化来濡育与砥砺自己,提升综合文化素养。

张圣君生前几十年传奇人生中,一个极具个性的细节,就是他能够用鼻子吸着毛笔写字或用脚趾夹笔写字,无论他是手书,还是鼻书或脚书,他写过许多祝福祈福条幅、对联或画门神桃符与迎春牌儿……这“迎春牌儿”又称“福字春牌”,后来成为张圣君信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时的台江,做生意的人特别多,这些人家就是要请一幅张圣君的“福字春牌”,要先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而后贴这春牌,给自己增添福气福运。

张圣君信俗文化寄托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意兴隆的愿望。张圣君一生护农匡耕,成为中国最大的农业神,传到福州台江并由此再传到沿海,他又成为保商护财的商业神,对他的敬奉体现了老百姓祈求富裕富足的愿望。在台江,张圣君文化里“祈福”,主要祈求生意兴隆、和气生财、家人安康、合家幸福……

不知从什么时代起,福建流行着这样一句移民俗语:“第一好过番,第二好过台湾”。如此移民意识,使得福建在海外的侨民特别多,在台湾的居民也多。相传,台湾宜兰县晋安宫的法主公(张圣君)就是由开拓苏澳的安溪先民带去的,其祖庙在安溪县城厢碧灵宫。后来,也有福州人把张圣君信俗带到台湾,台湾多处有了从台江的“张真君祖殿”分香而去的祠庙。每当张公法主的诞辰祭日,台湾各地纷纷举行盛大的迎神会。

海峡两岸共同的张圣君信仰,已经使台江张真君祖殿和永泰方壶岩张圣君母殿、闽清金沙张圣君祖殿一道,成为连接两岸同胞亲情的重要纽带,海峡两岸情缘深深,福泽广布,祥和万方!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邮箱: jianxun98@hotmail.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